对待患者,他眼里从来没有小事

前来吊唁的人说,朱老春节前还坚持参加了协和的骨科年会,席间和大家谈笑风生,不舍离开朱通伯的大女儿朱嘉英说,去年11月回武汉时,发现父亲心脏不太好,下肢浮肿,但父亲说什么也不愿住院

朱嘉模说,现在骨折患者动不动就得动手术,使用昂贵的进口设备,可开刀不仅容易感染,对病人也是负担这么多年,父亲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一谈起过度医疗,都是直言批判,不留情面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upload_files/szb//images/cja13215c004_s.jpg" width="363" height="259" title="协和著名骨科朱通伯辞世">

1949年9月,35岁的朱通伯小腿开放性骨折做什么康复工作获评副教授从1958年始,他以西医为基础,与中医治疗方式相结合,逐渐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在全国开创“小夹板绷带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有一次,他收治一名右腿骨折的20岁小青年,当时没有先进的钢板做固定,他按照父亲的方法进行治疗,3个月后,这名青年就能下地走路了

早年任骨科主任时,一位老太太左手骨折,朱老担心老太太行动不便,亲自上门为其治疗

“父亲的一生都献给了医学”在朱嘉英的记忆中,父亲很忙,经常凌晨4时就被叫出门看急诊父亲爱听戏,除了和医学相关的,其他不多言语而且父亲并不刻板,课堂上妙语连珠,80岁仍在带研究生、博士生

1973年开始,协和经安排办了5年学习班,邀请各省骨科医生学习朱通伯的骨科治疗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开放性骨折分几类骨科界的地位

朱通伯1914年生于江苏无锡,从小不忍穷人缺医少药,百病缠身,执意违父命从医,一生致力骨科研究他提出“小夹板治疗闭合性骨折”理论,曾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我国第一所骨库,在协和创建骨科学

上世纪60年代,朱老在国内首次提出“小夹板绷带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理论,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如今,即便是偏远乡村的医生,也会用小夹板绷带来治疗四肢骨折

1985年5月至1988年10月,朱通伯先后应邀到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香港等14所大学访问并讲学,多次在德国骨科学会年会上介绍这一理论从此,中国医学在国外名声大振

②朱通伯教授(右一)生前经常出国交流经验

凌晨4点出诊是常事

不开刀治骨折国内首创

多次直言批判过度医疗

朱老的二儿子朱嘉模今年60岁,在朱老影响下继承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衣钵,从医已有30多年“父亲一生都提倡尽量不给病人开刀,减少他们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朱嘉模说

本报讯 本报讯(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黄冬香 涂晓晨)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国内外著名骨科学、湖北省骨科学创始人、武汉协和骨科教授朱通伯13日在汉辞世,享年93岁朱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9日上午8时在协和殡仪馆举行昨晚,朱老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赶来送上了花圈

昨晚,朱老的学生们告诉记者,如今,即使在偏远乡村的医生,也知道用小夹板绷带治疗四肢骨折


呼和浩特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xg/8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