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双骨干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现时治疗策略的讨论热点包括:儿童与成人患者的治疗区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钢板内固定和髓内固定的疗效比较,骨不连治疗的进展等等。本文对此类骨折的解剖学和流行病学特点、损伤分型和各种治疗方法比较及并发症做一综述。

流行病特点

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25人发病,其中前臂双骨干骨折的发病率缺乏精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已知青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是高发人群。据芬兰年的统计,儿童(小于16岁)前臂双骨干骨折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35.9人发病。儿童和老人的发病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儿童的发病率高峰为夏季,多由运动外伤引起;老人的发病率高峰为冬季,主因摔伤跌倒所致。

解剖学特点及受伤机制

前臂的解剖学特点可以简括为:二骨、一膜、四关节,即尺骨、桡骨、骨间膜、肘关节、上尺桡关节、下尺桡关节和腕关节。通过上述结构实现肘屈伸,腕屈伸,腕尺偏,腕桡偏和前臂旋转等活动功能。受伤机制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高能损伤。直接暴力作用于尺桡骨,高能负荷引起骨折;间接暴力先作用于单根骨,如摔倒时手掌撑地,前臂处于旋后位,桡骨首当其冲,向背侧弯曲引起骨折,能量经骨间膜传递造成尺骨骨折;绞压、扭转、爆炸等高能损伤常造成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肘关节脱位和肱骨骨折。

治疗原则

王亦璁等认为,前臂主要提供旋转功能,间接影响手部功能发挥。前臂双骨干骨折应遵循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通过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类型,除了常规骨折查体,还应注意手部血运和神经功能检查,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注意观察桡骨近端的旋转位置,为复位作准备。辅助检查一般选择X线,包含腕关节和肘关节,以免漏诊上下尺桡关节损伤,B超可用于辅助复位操作。治疗初期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尺桡骨长度,解除成角畸形和旋转畸形,恢复桡骨弓;治疗后期的目的则为骨折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和旋转功能,移除引起并发症的内固定物。预后评估可采用Anderson法、Grace-Eversmann法及DASH评分。

治疗方案

闭合复位保守治疗适应证: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复位步骤:a)止痛镇静或全麻;b)纠正旋转畸形;c)纠正短缩和成角畸形;d)分骨;e)纠正侧方畸形;f)中立位固定。复位标准:a)成人。桡骨近端的旋后畸形≤30°,尺骨远端旋转畸形≤10°,尺桡骨成角畸形≤10°,恢复桡骨旋转弓;b)儿童(<9岁)。尺桡骨成角畸形≤15°,旋转畸形≤45°;c)儿童(≥9岁)。旋转畸形≤30°,近端骨折成角畸形≤10°,远端骨折旋转畸形≤15°。对于成年患者,由于前臂近端肌群力量和骨间膜紧张度的影响,往往难以达到复位标准,故复位成功率低于儿童。

管形石膏、石膏托、塑料支具固定:一般选择屈肘中立位固定,同时制动腕关节和关节,维持6~12周,第1周、第2周及每月复诊并摄X线片。复查时需







































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jg/1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