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研究者们指出,强迫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有时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有时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有时候某一症状单独出现,有时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时,强迫症状会时面严重,时而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或精力旺盛时,强迫症状可减轻。还有研究者指出,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强迫症状可能加重。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强迫行为。在我们当中,早上上班下楼后又折回去看看门有没有锁好大有人在,频繁洗手、洗衣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当你发现自己有上述一种或多种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时,也不必过分地担心和焦虑,因为这种担心和焦虑是治疗强迫症最为忌讳的。要相信你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它、战胜它。 强迫症的致病因素可归为以下四类: 生物因素 这一因素包括遗传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强迫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从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来看,凡是具有阻滞神经突出对5-羟色胺再摄取作用的药物,疗效都良好,而无此作用的药物疗效均不佳。这就表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5-羟鱼胺递质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临床资料也显示,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器质病变有关。如脑外伤、癫痫、秽语抽动综合征、脑炎等患者易伴发强迫症状。脑CT扫描检查发现,有些强迫症患者的双侧尾状核体积缩小。另外,脑功能影像研究显示,患者的框额皮质、扣带皮质和尾状核头存在代谢异常现象。 心理因素 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对干强迫症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现象是个体对性本能、攻击本能冲动的自我压抑,而症状是压抑的替代满足。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强迫症的形成有两个阶段:最初患者将焦虑与某-特定的心理事件联系起来,并以一些仪式行为来缓解焦虑;此后这种仪式行为不断受到强化。患者的强迫症状便循环出现了。认知学派则认为,强迫症患者存在认知失调,常常对正常人不在意的信息过分在意。反复思考又使得焦虑增加,由此导致恶性的循环。 其他因素 压力强迫症的症状与患者的生活工作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家庭不和、工作紧张等压力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之中,最后诱发强迫症。创伤强迫症状的表现形式与患者所遭遇到的心理创伤有着直接的联系。亲人朋友的亡故、灾难性的意外事故等重大打击会增加个体的心理易感性,个体所体验到的强烈的焦虑、紧张、恐惧等,都可能诱发强迫症的发生。 教育方式 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童年时期父母过多地灌输“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思想,可能导致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育偏离正常,为以后患上强迫症埋下了伏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yy/176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