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都在和死神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战斗;这里,医务人员用无私的付出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生命奇迹,用爱书写着生命的感动,用奉献丈量着生命的长度。这里就是被常常被喻为“生死之门”的—重症监护病房(ICU)。

  随着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ICU内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生存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开始成为人们   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仍有很多的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为ICU综合征,指的是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

     1、焦虑、恐惧、急躁:除少数表现为情感高涨和欣快外,多数表现为情感抑郁,严重者可表现为恐惧、焦虑和罪恶感,并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2、情感障碍、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判断力障碍,

  3、疲倦、嗜睡、意气消沉、淡漠、退缩、忧愁、害怕、被害念头、敌意。

  4、思维紊乱、行为动作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答非所问等

  5、谵妄状态: 是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如烦躁不安,言语错乱、幻听或幻视、感觉人在空中漂浮。

  6、其他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痛、腰背痛、便秘或腹泻、皮肤异样感等

二、ICU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疾病原因:

  1、自身疾病的因素:闭合性脑损伤和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栓破裂、感染、空气栓塞均与持续和严重的躁动状态有关,较常见的是额叶损伤。既往病史中有过精神病、脑外伤或脑血管疾病、安眠药中毒或长期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患者,疾病本身可引起精神心理障碍。还有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休克患者、肝昏迷前期患者,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还会出现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

  2、疼痛:ICU中许多术后患者由于没有给予充分的镇痛会产生躁动、焦虑等心理障碍。

  3.低氧血症、低血压、低血糖:PO2低于60mmHg易于发生躁动;低血压也会导致躁动,与低灌注引起的脑损伤有关;低血糖会导致严重的躁动。

  4、机械通气非同步:由于气管内导管的刺激,短期或长期插管的病人都会产生躁动,再加上插管患者由于无法交流而更为焦虑。

  5、药物因素:利多卡因、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阿片类药物、苯二氮类、茶碱类、皮质类固醇类、硝普钠也可引起精神症状。抗感染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系统副作用,尤其是在合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会使神经精神系统方面的副作用的发生率增加。

(二)环境因素

  1、噪音:噪音不仅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会让疼痛病人的痛感加剧,严重影响睡眠。对于正常人来说,长期处在噪音环境都难以忍受,对患有危重症的患者而言,噪音更是雪上加霜。ICU患者监护仪报警声,吸引器,器械声和呼吸机等长期、单调地发出不规则的声响及经常发出的报警音,会导致患者感觉器感受单一刺激,加重其心理负担,导致烦躁、惊恐、焦虑等负性情绪,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会导致ICU谵妄。

  2、光线:ICU灯光长明,患者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患者失去对日、夜的定向感,睡眠被剥夺,导致抑郁、焦虑。

  3、束缚:ICU患者身体上的各种留置管道会限制肢体活动,再加上为了避免患者拔出管道使用的约束带,更增加了患者的烦躁和不合作。长期的使用约束带会使患者产生激动、逆反、丧失尊严、恐惧等的心理反应。

  4、隐私暴露:ICU患者几乎全裸,对意识清醒患者来说,身体各部位的充分暴露产生的不安和羞涩感等都给患者一种拘谨的感觉,更容易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

  5、视觉超负荷: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光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身影,特别是目击了同室患者的抢救与死亡,使得患者有一种自身被束缚,被压抑的感受,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导致或加重心理障碍。

  6、医疗操作影响:治疗和护理操作次数的繁琐,各种治疗处置所致的痛苦,咳痰,更换体位后的不适,都会影响患者情绪。

(三)患者因素

  1、心理因素:部分危重症患者,由于对突发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对疾病病情认识不足,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死亡的害怕等,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尤其性格内向或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的患者更难以接纳这个突入其来的疾病,从而导致ICU综合征的发生。

  2、活动受限:ICU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限制,往往存在行为、交流、运动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残疾,从而导致患者不能按照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

  3、参与受限:由于患者病情较重,且身体上的各种留置管道、与外界的交流无法进行,更无法参与职业活动与社会活动,无法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有些患者因为病情的需要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安置了人工气道,失去语言沟通能力,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苦无法用语言表达,病人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又得不到恰当的理解,更不能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是造成ICU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4、与家属情感交流障碍:进入ICU病房的患者,尤其是手术后和清醒的危重者,对家属特别依恋与思念。但ICU病房不能陪护,亲人不在身边,没有了亲人的呼唤和抚摸,难免感到孤立无援失去了安全感,易出现恐惧、不安、孤独、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ICU患者心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影响:可出现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增高,增加心肌氧耗量,导致心脏事件的机会增多等.

  2、呼吸系统:导致呼吸不规则,影响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等。

  3、内分泌系统影响: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升高;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升高,导致水钠潴留

  4、消化系统影响:是消化功能障碍,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减弱,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甚至麻痹性肠梗阻等。

  5、凝血系统影响: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呈现高溶状态等,长时间不活动使静脉血淤积,加之凝血功能的影响,易致血栓形成等。

  ICU的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并加重病情,使ICU的治疗更为复杂,处理不当会使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

四、ICU患者的心理障碍预防及管理

(一)原发疾病的恰当处理

  入住ICU的患者都存在重要脏器的危重疾病,这些情况不仅危及患者生命,而且会造成其心理障碍。因此,只有成功的救治了原发疾病,才能解除患者的躯体痛苦,为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二)去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1、重视ICU病房人为噪音:

  (1)加强仪器管理,合理设置报警限,ICU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调节各种监护参数的高低限报警声,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进行改进。

  (2)减小人为发生的噪音,如医护人员的谈话、走路、技术操作均要轻盈,病房内电话音量调低或变为振动。

  (3)ICU建筑设计上也应注重减少噪音的设计,如使用吸音天花板,使用无噪音易消毒的地板革、隔音墙等。

  (4)要定期检查和维修发出噪声的设备,通过放置橡皮缓冲器或橡皮垫来减少振动产生的噪声。在ICU中使用塑料器皿、托盘时,尽量用软纸包裹,减少金属的撞击和摩擦声。

2、合理调整环境:   各种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暂时不用的仪器尽量避开患者视线,减轻患者的感觉负荷,以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恐惧。有条件者将稳定期患者与危重患者隔开,尽量营造轻松的环境。

3、光线:   夜间在不影响监护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将室内光线调整至适当亮度,以利于清醒患者入睡。

4、保护隐私:   抢救患者或做生活护理时要尊重患者,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及裸露的次数和时间,避免患者感到有失尊严而致抑郁和消极,做灌肠,导尿等暴露性操作时,应用屏风和隔帘遮挡。

5、舒适的护理:   尽量减少病人束缚的次数和时间,对于特别需要约束的病人,应随时观察,反复评估约束的必要性,同时做到定时松解约束带,被约束的肢体必须定时被动运动。为意识清醒的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时,要向患者解释使用的重要性,使其消除人格受限的心理感觉,取得良好的配合,让家属放心和安心。

6、妥善安排治疗操作时间:   尽量保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7、消除语言的不良影响:   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和情绪反应,不在床边谈论患者的病情,发现异常情况时,尽量不要流露出紧张神情,以免给病人增加恐惧心理。

8、抢救病人时,要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避免造成紧张气氛。   注意邻床清醒患者的反应,使用床帘,以缓解其恐惧心理。

9、患者家属有效沟通:   探视时间段安抚家属情绪,给患者良性信息。要把病人的家属和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护理,指导病人家属的探视情绪,帮助家属稳定情绪,不要把紧张恐惧的心理带给病人。

五、高效的心理治疗

  尽管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对于ICU的心理障碍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ICU心理问题医院心理治疗师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每个ICU单元都配备有心理治疗师,每个患者都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况且,ICU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朝夕相处,对患者的病情、性格、爱好、家庭有更多的了解,知道患者的心结所在,更能走进患者心里去,患者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并依从。所以,ICU的医护人员就是他们最高效的心理治疗师。

(一)了解患者心结:

  如果不知道患者的心结所在,不去从根本上去打开患者心结,再高级的心理咨询师也难于取得好的疗效。过去ICU医护人员总是将所有精力放在患者生命的挽救和病情监测上,忽视了患者心理和情绪变化以及对患者亲属的帮助。随着医疗模式的转换,更多   ICU患者的心结来源于进入ICU后封闭而陌生的环境,持续的监护,抢救以及对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恐惧,对疾病预后的不确定以及对亲人不能探视的孤独。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帮助患者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病情,解释心脏病预后及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解释、劝导、鼓励、暗示以及适当的保证,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和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入患者心里去打开患者心结,引领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

(二)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与患者良好沟通

  医护人员应多与病人沟通,给予患者人性化   由于有的病人做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病人只能通过表情、手语和写字来告之躯体的痛苦,ICU的医护人员只能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进行交流。还可以将一些医疗和生活护理方面的要求、注意事项制作成一个个图文并茂的小卡片,包括吃饭、喝水、吃药、打针、翻身、气管插管、拍背咳嗽、疼痛等等。需要沟通的时候拿给患者看,既容易理解又很便捷。护士指着图片,患者只需轻轻点头或是眨一下眼睛,就可以表达他的需求,更便于护患之间的沟通,增进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丰富ICU生活

  ICU患者被困于监护床上,不让动,当时自觉胸口憋闷,烦躁,没有意思。当时又思绪纷飞,消极想法多多。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准备图书、杂志,插管病人制作卡片图示,允许患者使用耳机、收音机,以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引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改变枯燥无味的ICU生活。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悠扬适宜的旋律可是人放松、产生其他交流所达不到的效果。在ICU紧张环境中应用音乐疗法,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促使感情情绪镇静化,抑制各种压力反应,减少和预防ICU综合征的出现。

(四)寻找正性资源:

  主动引导患者构想未来和希望,让患者感受到当下只是暂时的状况,让患者感觉现代医学科学的发达自己的病会有好的结果。让患者感觉这不再是什么特殊的灾难,而是一个生活事件。列举患者良好的支持系统,例如能享受医保报销,家庭稳定,也得到了恰当及时的治疗,已经是上上等的命运了,自己不是天下最倒霉的人。

六、镇静镇痛

  镇痛和镇静是ICU中患者的两大支持治疗。重症患者由于手术、机械通气、周围环境刺激而常伴有疼痛,严重的疼痛也是经常导致激动和谵妄的原因。ICU镇静治疗的基本目标,在无痛的基础上,驱除焦虑,并产生催眠和遗忘。并非所有的镇静药物能达到以上的要求,选择恰当的镇静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剂量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以及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而调整。

七、个体化精神类药物的应用

  ICU患者的心理障碍可根据量表评估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结合患者的病情,所用的抢救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个体化用药。如果是谵妄,可以用小剂量氟哌啶醇,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如果是失眠伴焦虑,可以使用曲唑酮,奥氮平等,如果患者较重,一定要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用药。

八、配合运动康复

  由于康复医学常被相关学科的医生误解为是解决疾病后期功能障碍问题的学科,因此普遍的想法是对于尚处于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的ICU患者来讲,康复的介入似乎言之过早。而研究表明,ICU早期康复介入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是有效的。因此,康复治疗需要前移,与临床救治同步,应在延续生命支持的启动之时开始,甚至在手术前进行预康复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床边的运动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身体的自主会让心灵获得信心。当然,运动康复介入需考虑如下方面:患者意识状态、情绪是否安静、呼吸是否稳定、心血管功能稳定与否、有没有不稳定性骨折等。

  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ICU患者到底需要什么?尽管有些患者不能表达,但是,从他们渴求的眼神里我们能够读懂:他们要活,也要生活!要命,也要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健康!“救命”作为心脏重症的重心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美好的生活,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的健康,才是患者和家庭的最大需要。走进ICU患者的心里,让心理康复的暖阳照进ICU,为ICU患者送去爱的阳光雨露,他们几近枯萎的生命之树在经历了生死劫难之后,将会更加葱郁苍翠、健康茁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xg/176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