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温馨提示本平台内容均系科室人员原创,欢迎转载,版权归本科室所有!脑卒中后,很多患者会出现偏瘫侧上肢肿胀。引起肿胀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偏瘫侧肌肉泵功能丧失,静脉回流障碍。●偏瘫侧神经支配丧失,营养代谢障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02什么是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是伴有引起疼痛、肿胀和其他症状的综合症候群。它通常发病于单个肢体,例如一侧上肢或下肢。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成人发病,往往继发于创伤,手术,心脏病发作或卒中。医生也无法确定这种症状是如何或为什么发生。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患者的身体疼痛比临床医生所能想象的外伤、手术或其他医学问题所带来的疼痛要重很多,其发病前甚至可能没有任何疾病或损伤。目前最为常见的就是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下图为影响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机制的预测模型图解:CGRP为遗传相关性降钙素;IL为白介素;TNF为肿瘤坏死因子。模型说明:肢体的组织损伤可能导致极小的神经创伤,并刺激局部释放促炎性因子和神经肽,从而导致了炎症和局部痛觉反应(外周敏化)。神经创伤同时会引起痛觉纤维密度减少,以及相应区域神经支配的汗腺和毛囊的改变,进而影响汗液分泌。遭受初始损伤后,该区域的痛觉纤维会表达更多的肾上腺素受体,激活SNS以及循环中的儿茶酚胺,从而直接触发痛觉神经放电。受累部位SNS输出减少,引起血管直径的改变和体温调节反应受损,同时也导致了局部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的上调,使得受累部位的血管在血中儿茶酚胺的作用下强烈收缩。而局部血流的减少会引起致痛因子的堆积(从而增加了痛觉过敏)以及局部缺氧和营养不良(皮肤和指甲等处)。痛觉不断地从交感神经输入,同时结合其他机制,就导致了脊髓痛觉通路的改变,从而引起中枢痛觉敏化。而损伤后肢体痛觉输入的改变又导致了脑部可塑性的变化,尤其是减少了脑部受累部位体感器的表达。以上这些改变均与触觉受损和非皮节感觉症状相关。03病理机制症状是指患者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伴有手功能受限。可能原因:1、腕关节异常屈曲:在脑卒中后,患者未注意良姿位摆放,再加上手部大部分静脉淋巴回流都在手背面,故以手背及手指背侧水肿多见。2、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治疗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使患者的手做过度活动,以致造成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3、手部小的意外损伤。处理方案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仍以中西医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为主,尽可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目前能够做的还是以早期预防为主。一、体位摆放1、卧位2、坐位二、肩吊带(支具)或贴扎技术:能直接压迫组织间隙中液体返流回静脉,能够快速的改善肢体水肿。三、口服激素:仍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首选治疗。能够减少炎症因子对关节造成的损害,延缓病情发展。四、功能训练:增加肢体肌力,恢复神经支配,恢复肌肉泵功能,减轻水肿,加速炎症因子的消散,从而缓解病情。然而功能训练中的肢体疼痛却也阻碍着该进程的进度。虽然是重要的,但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五、传统治疗:针灸及手法引流等能够改善身体内环境,加快患侧肢体静脉回流,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六、物理治疗:各种消炎消肿止痛的物理因子治疗,包括激光,微波消炎,中频,低频止痛,水疗,热疗,气压治疗消肿等。(低频点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束)七、向心性缠绕八、冷疗预防: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损伤、疼痛、过度牵张及长时间悬垂。已有浮肿者应避免在患侧静脉输液。作者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物理治疗师科室邮箱:hnsrmyyrehab.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xg/14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