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表药

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分类(一)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

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1)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要药,症见无汗,每与桂枝相须为用。麻黄汤(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杏仁。治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三拗汤;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小青龙汤;治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麻杏石甘汤。(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利尿的作用不强,一般水肿不用,一般用于水肿兼有表邪)煎服,3~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1)发汗解肌:风寒感冒。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3)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心悸(功效较肉桂弱)治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苓桂术甘汤

煎服,3~9g。含挥发油,不可久煎。发汗解表,汗多者慎用。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紫苏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

辛,温。归肺、脾经。(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发汗解表力量不强,用于轻证,代表方:香苏散)。(2)行气宽中(安胎):脾胃(脘腑满闷)(中焦,定位)气滞,胸闷,呕吐,恶心(+砂仁、丁香,+黄连、芦根。);理气安胎(+砂仁、陈皮,用于治疗胎气上逆)。解鱼蟹毒煎服,3~10g,不宜久煎。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梗有行气宽中的作用。生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辛,温。归肺、脾、胃经。(1)解表散寒:发散风寒(作用轻微,用于轻证,辅助作用)。(2)温中止呕:用于脾胃寒证(作用于中焦),胃寒引起的胃气上逆呕吐最为适合,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呕家圣药)。(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辅助药物)。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煎服,3~9g,或捣汁服。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荆芥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辛,微温。归肺、肝经。(1)祛风解表: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均可使用荆芥。用于外感表证(可以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荆防败毒散;银翘散(2)透疹止痒:用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麻疹不透,麻疹初期,疹点不畅使用。(3)炒炭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防风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1)祛风解表:可以少量用于风热表证(次要作用);除发散风寒作用外,有明显的止痛作用。(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祛风湿的作用明显。祛风要药,内风外风均可治疗,为风中润剂。(3)止痉:破伤风证(肌肉痉挛,四肢抽搐)。(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汗解表的作用较强(也可以用于风寒表证)

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银翘散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上清散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桑叶

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以清润为特点)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3.肝阳眩晕。4.目赤昏花。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眩晕。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5.通利血脉,常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做为治疗的辅助。(有滋肝肾的微弱作用)。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滁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

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和解、疏肝、升举)1.表证发热,少阳证。

(表证热证,有很好的退热功效,不分寒热)2.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升举脾气(与黄芪配合)。

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4.还可退热截疟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葛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有很好的退热功效)(外感风寒表实证:葛根+麻黄;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葛根)(近年常用于高血压引起的项强)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升举脾的阳气,治疗脾虚久泄(大便稀溏,泻痢)。用升脾阳,化水湿的方法止泻。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二、祛风湿药

含义: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风邪胜,行痹,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寒邪胜,痛痹,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湿邪胜,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热邪胜,热痹,肢体关节灼痛,或痛处锨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内经》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骨之间,可以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损及肝肾而腰膝酸痛、下肢痿弱。药性特点:①味多辛苦或甘,辛以祛风,苦以燥湿,甘以缓急②性寒温不一,风湿挟寒、风湿挟热③主要归于肝肾二经。功效:能袪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独活

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辛、微苦,温。归肾、膀胱经。(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独活汤);少阴头痛;皮肤瘙痒(2)解表: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此外,其袪风湿之功,亦治皮肤瘙痒,内服或外洗皆可。

煎服,3~9g。外用,适量。

川乌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十八反)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秦艽

辛、苦,微寒。归胃、肝、胆经。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1.风湿痹证。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2.中风不遂。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4.湿热黄疸。

木瓜

酸,温。归肝、脾经。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蕲蛇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蕲蛇善走窜搜剔,通达表里,内走脏腑,外达肌肤,搜风定惊,药力颇强,适于风湿顽痹及惊风等证。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阴虚内热者忌服。

五加皮

辛、苦,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1.风湿痹证。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五加皮酒(《本草纲目》);2.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3.水肿,脚气。五皮散(《和剂局方》)。桑寄生

苦、甘,平。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1.风湿痹证。本品苦能燥,甘能补,袪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独活寄生汤。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本品能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治肝肾亏虚,月经过多,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者,配阿胶、续断、菟丝子,寿胎丸。

三、祛湿药

定义: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药性特点:味辛性温,归入脾胃;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适应症:湿阻中焦之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倦怠、呕吐泛酸、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标志)。暑湿证、湿温证—身热不扬、午后热盛。使用注意: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一)芳香化湿药

广藿香

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份。主产于广东。

辛,温。归脾、胃、肺经。

(1)化湿

特点:芳香化湿浊、醒脾健胃。

应用:湿阻中焦之证。症见脘腹胀闷、胃纳不馨、身体倦怠、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浊者最捷)。

(2)解阴暑

特点:解暑,又兼发表。

应用: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散

(3)止呕

湿浊中阻之呕吐。

苍术---除一身上下内外之湿。辛、苦,温。归脾、胃经。苍术—脾胃湿盛—实证白术—补益脾胃—虚证

(1)燥湿健脾

特点:燥性明显,燥湿力强。

应用:湿阻中焦之呕吐呃逆,平胃散;湿浊上蒙之头重如裹。

(2)祛风除湿

风湿痹痛,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弱(配黄柏,二妙散)

(3)发表

表证夹湿

厚朴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

主治

燥湿行气

特点: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应用:湿滞中焦证。平胃散

行气消积

上除胸满,中消脘闷,下治腹胀、便秘。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

降气平喘

气逆之咳喘。苏子降气汤,厚朴麻黄汤

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主治

芳香化湿

行气开胃

特点:行气效强。

应用:①脾胃气滞证,香砂枳术丸

②防止补药妨碍胃气,

③湿浊困脾证。香砂六君子汤

温脾止泻

脾虚腹泻。

行气安胎

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温中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二)利水渗透药

含义: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尿量增加→体内蓄积水分随尿排出→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湿热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药性特点: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肝胆经。分类:1、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适应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用于湿热黄疸。使用注意: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栽培品产量大,以安徽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品以云南为著,称“云苓”,质较优。1.茯苓皮(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利水消肿2.赤茯苓、赤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渗湿透热3.茯苓、白茯苓(菌核内的白色部分)---利水、健脾、宁心

4.茯神(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宁心安神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1)利水渗湿

特点: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痰饮,五苓散,猪苓汤

(2)健脾和中

脾气虚弱证-四君子汤,脾虚湿盛者尤为适宜-参苓白术散

(3)宁心安神

心悸,失眠-归脾汤

虚寒精滑者忌服。

薏苡仁---利水不伤正,补脾而不滋腻,为淡渗清补之品

甘、淡,微寒。归脾、肾、肺经。为种仁但不富含油脂

(1)利湿健脾

特点:泄而兼补;

应用:水肿、脚气;淋证;脾虚泄泻,+茯苓、白术、黄芪,参苓白术散

(2)清热排脓

肺痈--苇茎汤、肠痈--薏苡附子败酱散

(3)利湿除痹

痹证(湿痹)之筋脉拘挛--薏苡仁汤

1.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生米仁(去壳晒干用,清利湿热宜生用)2.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津液不足者慎用。

六淋(热淋、石淋、血淋、膏淋、气淋、劳淋)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车前子

车前科草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

(1)利尿痛淋

特点:甘而滑利、寒而清热,性专降泄。(热淋)八正散

应用:①湿热下注之淋证②水肿、小便不利。

(2)渗湿止泻

特点:利水湿,分清别浊而止泻;

应用:暑湿泄泻--车前子散

(3)清肝明目

应用:①肝经风热所致目赤肿痛,+菊花、决明子;②肝肾不足所致目暗昏花--驻景丸,+熟地黄、菟丝子

(4)清肺化痰

肺热咳嗽,+瓜蒌、浙贝母、枇杷叶

煎服,9~15g。宜包煎。

肾虚遗滑者慎用。车前草即车前的全草。性味功效与车前子相似,且能清热解毒,又可用于疮疡肿痛。内服或用鲜草捣烂外敷。用量10~2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

(1)利胆退黄

特点:治黄疸之要药。

应用:阳黄证—茵陈蒿汤;阴黄证—茵陈四逆汤

(2)清利湿热

应用:湿温—甘露消毒丹;湿疮,湿疹—煎汤外洗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阳黄

阴黄

病机

湿热熏蒸

寒湿郁滞

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缓、病程长

颜色

黄色鲜明如橙色

黄色晦暗如烟熏

舌苔

黄腻

白腻

金钱草

(1)利湿退黄

特点:清肝胆之实火,除下焦湿热

应用:湿热黄疸

(2)利尿通淋

特点: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石淋

应用:石淋,热淋。

(3)解毒消肿

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四、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1、清热泻火药(有甘味):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胃火、肺热、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2、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肌肤湿热,湿温病3、清热解毒药:主治内脏热毒,外邪热毒,毒蛇咬伤4、清热凉血药:主治温病热入营血,内伤血热证5、清虚热药:阴虚内热,温病后期,热伤真阳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1)清热泻火,除烦解渴

肺胃气分实热证:+知母(相须)(四大症,白虎汤);

肺热喘咳+麻黄、杏仁;胃热呕吐;

胃火头痛;牙龈肿痛;口疮

(2)敛疮生肌

煅后外用治疮疡不敛,+升药(九一散);湿疹,+枯矾;水火烫伤,+青黛(牡蛎散)。

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苦、甘,寒。肺、胃、肾。

(1)清热泻火在外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在内上治肺热咳嗽,中治胃热消渴,下治阴虚骨蒸(2)滋阴润燥上养肺阴,中益胃阴,下滋肾阴(3)二母散,玉液汤,知柏地黄丸(4)清润兼备,针对肺、胃、肾三脏。

天花粉

(1)清热生津

热病烦渴+生地、五味子,天花散

肺燥口渴—沙参麦冬汤

肺热燥咳+麦冬、生地,滋燥饮

内热消渴+人参,玉壶丸

(2)消肿排脓

痈肿疮疡。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仙方活命饮

栀子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苦,寒。心、肺、三焦。

(1)泻火除烦

热病心烦+淡豆豉,栀子豉汤;

火毒炽盛,三焦俱热+黄芩、黄连、黄柏,黄连解毒汤

(2)清热利湿

湿热黄疸+大黄、茵陈,茵陈蒿汤;

小便短赤;热淋;血淋

(3)凉血解毒

血热出血—炒焦;

痈肿疮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外用治疗扭挫伤

夏枯草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

辛、苦,寒。肝、胆。

(1)清肝火

治肝火目赤、目珠夜痛要药。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2)散郁结

瘰疬,瘿瘤

(3)降血压

高血压病

决明子

为豆科植物决明小决明干燥成熟种子。

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1)清热明目

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煎服,10~15克;研末每次3-6克;降血脂可用至30克。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二)清热燥湿药含义: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称为清热燥湿药。适应证:

①主要适用湿热证。②部分药还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用于脏腑火热证。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苓的干燥根.

苦,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

(1)清热燥湿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湿温,暑湿—黄芩滑石汤;

湿热痞满胸闷呕恶—半夏泻心汤;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

湿热泻痢—葛根黄芩黄连汤

(2)泻火解毒

善于清肺火及上焦实热。

肺热咳嗽—清金丸,

高热烦渴+薄荷、栀子、大黄等,凉膈散

(3)止血

血热吐衄+地榆、槐花,+大黄,大黄汤

痈肿疮毒—黄连解毒汤

(4)安胎

胎动不安+熟地、续断、人参,泰山磐石散

入煎剂,3-10g。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炙;止血——炒炭。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黄连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苦,寒。心、脾、胃、胆、大肠。

(1)清热燥湿

善于清中焦湿热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2)泻火解毒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黄柏),善于清中焦湿热。①湿热中阻。+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②胃热呕吐。+石膏、竹茹。③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左金丸)④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参、术、姜(2)湿热泻痢治泻痢的要药。可单味药应用。湿热泻痢,里急后重,+木香;湿热泻痢兼有表证者,+葛根、黄芩;湿热下痢脓血者,+乌梅(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泻火解毒之中,善清泻心经实火,治心火亢盛所致的神昏、烦躁。三焦热盛,高热烦躁,+黄柏、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高热神昏+石膏、知母、牡丹皮等—清瘟败毒饮热盛伤阴,心烦不寐+黄芩、白芍、阿胶—黄连阿胶汤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怔忡、不寐+肉桂—交泰丸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的吐衄+大黄—泻心汤(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善于治疗疔毒。痈肿疔毒,+黄芩、黄连、栀子目赤肿痛,+淡竹叶胃火牙痛,+升麻、生地黄、丹皮(5)消渴善于清胃火。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的消渴证,+麦冬、黄柏;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者,+生地黄等(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外用

入煎剂,2-5g。外用适量。

①大苦大寒,过服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

②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慎用。

酒黄连——上焦火热,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清胃热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

黄柏

为芸香科乔木植物黄檗或黄皮树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苦,寒。肾、膀胱、大肠。

(1)清热燥湿

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

(2)泻火解毒

痈肿疮毒,烧伤,湿疹

(3)清退虚热

阴虚发热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苦寒沉降,善于清下焦湿热。湿热下注的带下黄浊秽臭,+芡实、车前子、山药湿热下注膀胱的小便短赤热痛,+车前子、茯苓、滑石(2)湿热泻痢,黄疸善于清大肠湿热,+黄连、白头翁等湿热黄疸,+栀子(3)湿热脚气,痿证善于清泄下焦湿热,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脚气肿痛、痿证,+苍术、牛膝等(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入肾经,善于泻相火、退骨蒸。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知母(相须)生地—知柏地黄丸;+熟地黄、龟甲等—大补阴丸。(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内服+黄芩、黄连、栀子等;外用,+大黄,共为细末,醋调外敷。治湿疹、湿疮,+苦参、白鲜皮等,煎汤服用或外洗;+煅石膏为末,外撒或油调擦患处。

入煎剂,3-12g。外用适量。

苦寒伤胃,脾胃虚寒——忌用。

黄芩、黄连、黄柏比较

黄芩黄连黄柏相同点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偏泻上焦肺火,治肺热咳嗽。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清心火,治中焦湿热、心烦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治湿热下注及骨蒸劳热等

(三)清热解毒药含义:本类药性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选药及配伍:热毒在血分,可配伍清热凉血药;火热炽盛,可配伍清热泻火药;夹有湿邪,可配伍利湿、燥湿、化湿药;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可配伍活血消肿药或软坚散结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可配伍活血行气药等。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金银花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1)清热解毒

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痈肿疔疮—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

治肠痈,+当归、地榆、黄芩,清肠饮。

治肺痈,+鱼腥草、芦根、

热毒泻痢单用浓煎口服;+黄连、白头翁

(2)疏散风热

外感风热或风温病初起+连翘、牛蒡子、薄荷—银翘散;治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水牛角、生地、黄连,清营汤

暑热+香薷、厚朴、连翘,新加香薷饮

咽喉肿痛及小儿热疮、痱子。金银花露。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连翘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1)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疮家圣药”

痈肿疮毒,+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若疮痈红肿未溃,+穿山甲、皂角刺

痰核+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牡蛎

喉痹

(2)疏散风热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金银花、薄荷、牛蒡子—银翘散

治热入营血+水牛角、生地、银花—清营汤

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连翘心、麦冬、莲子心—清宫汤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均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治温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以及火毒诸证如痈肿疮毒、丹毒等。不同点: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多治斑疹吐衄;板蓝根长于利咽,善治大头瘟、痄腮,咽喉肿痛;二药不仅清营血分热邪,又能清解卫分、气分之热,故可清退内外表里之热,风热表证、温病初期用之有效;青黛为大青叶的加工品,兼能清泄肝火,治疗肝热生风、小儿惊痫以及肝火犯肺之咳痰咯血,外用治疗湿疹湿疮,难溶于水。鱼腥草

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2.热毒疮毒。3.湿热淋证。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胖大海

甘能润肺,寒能清热,质轻宣肺。清热利咽、润肺开音——肺热津伤之咽喉肿痛、失音、音哑等。清热通便—便秘。沸水泡服2—4枚。(四)清热凉血药含义: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用于治疗营血分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药性特点:多苦寒或咸寒,入血分,多归肝经、心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治疗营分、血分实热证。适应证:本类药以清热凉血为主,主要适用于营分、血分实热证。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配伍:若为气血两燔者,可配伍清热泻火药,以气血两清。

生地黄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甘、苦,寒。心、肝、肾。

(1)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清营汤;

热迫血溢之斑疹吐衄+鲜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四生丸

(2)养阴生津

津伤口渴,+麦冬、沙参、玉竹—益胃汤;

内热消渴,+知母;

温病后期无汗骨蒸—青蒿鳖甲汤;

阴虚内热,潮热骨蒸+知母、地骨皮—地黄膏

温病津伤,肠燥便秘+麦冬、玄参—增液汤

入煎剂,10-15g。鲜品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

玄参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甘、苦、咸,微寒。肺、胃、肾。

(1)清热滋阴

热入营分—清营汤

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清宫汤

伤阴口干—增液汤;

肺燥干咳+百合、生地、贝母—百合固金汤

内热消渴,+五味子、麦冬

(2)泻火解毒

热病发斑+石膏、知母等—化斑汤;

咽喉肿痛—普济消毒饮;

痈肿肿毒+银花、连翘、蒲公英;

瘰疬结核+贝母、牡蛎—消瘰丸

脱疽,+银花、当归、甘草,四妙勇安汤

治闭塞性脉管炎。

(五)清虚热药含义:本类药性多寒凉,入阴分,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作用。用于治疗虚热证。适应证:主要适用虚热证。肝肾阴虚,虚热内扰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虚烦不眠、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温病后期,余热未尽,伤阴劫液,出现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绛、脉细数。也可用于实热证。

青蒿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辛,寒。肝胆。

(1)清热截疟

疟疾(寒热往来)

(2)清虚热除蒸

特点:长于清透阴分伏热。

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青蒿鳖甲汤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清骨散

(3)解暑

暑热外感

(4)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出血,如鼻衄等

地骨皮

(1)凉血退蒸

①阴虚发热+知母、鳖甲—地骨皮汤

盗汗骨蒸—秦艽鳖甲散;小儿疳热

②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

(2)清肺泻火

①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桑白皮、甘草,泻白散

②内热消渴+生地、天花粉、五味子

五、消食药

含义: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药性特点: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适应证: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纳谷运化。主治饮食不节,宿食停留,饮食停滞,出现各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症。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功效:具消食导滞,健脾开胃,和中之功。使用注意:

1.消食药作用虽然缓和,但部分药也有耗气之弊,素体脾胃虚弱而常停食者,当调养脾胃为主,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标本兼顾,使消积而不伤正,不宜单用或过用消食药,以免再伤脾胃,故素有“久服消人之气”之说。2.对暴饮暴食,食积时短,症情急重者,当用涌吐法尽快吐出胃中宿食,消食药则缓不济急。山楂

(1)消食化积

特点:善消油腻肉食积滞。

应用:食滞不化所致的脘腹胀满

(2)行气散瘀

①产后恶露不尽,瘀阻腹痛及痛经。

②疝气坠痛。

③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擅长消食散瘀;炒山楂--酸味减少,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健胃;焦山楂--长于止泻,食滞而腹泻者多用;山楂炭--偏于收涩,主要长于止泻、止血,脾虚腹泄、胃肠出血多用。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神曲

饮食积滞证。本品辛以行散消食,甘温健脾开胃,和中止泻。又因本品略能解表退热,故尤宜外感表证兼食滞者。此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

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

麦芽

消食健胃:特点: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性积滞。应用:食积不化,消化不良,脘闷腹胀等证。回乳消胀: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结所致乳房胀痛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莱菔子

消食除胀:特点:消食兼行气消胀。应用: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降气化痰:咳嗽痰多,胸闷食少。

煎服,6~10g。生品长于祛痰;炒后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后恶心的副作用,且长于消食除胀。本品辛散耗气,故虚证患者慎用;气虚而无食积者,亦不宜与人参等补气药同用,因其会降低人参的补气效力。人参恶莱菔子。鸡内金

(1)消食运脾

特点:善消各种积滞。

应用:①食积停滞证。②小儿脾虚疳积。

(2)固精止遗

遗精遗尿。

(3)化坚消石

泌尿系结石及肝胆结石。

煎服,3~10g;研未服,每次1.5~3g。研未服效果比煎剂好。

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含胃激素、角蛋白、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

小结

消食药均能消食化积,然性能又有不同,应跟据不同症状和原因,选择恰当药物治疗。一般食积停滞,常用山楂、神曲;症情较重者宜用鸡内金,轻者多用麦芽、谷芽等。又如油腻肉积宜用山楂;米面食积宜用麦芽。至于食积腹泻,又当用焦山楂;兼见气滞,当用莱菔子等。凡授乳妇女应用消食药须忌用麦芽、六曲;服人参时忌用莱菔子。

六、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药性沉降,主归大肠经。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或有清热泻火,或有逐水退肿等作用。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1.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2.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弱的不同

1.因证选药;2.三因制宜;3.本类药易伤脾胃,中病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4.证候禁忌:对于便溏腹泻的,无里实积滞的,正气亏虚的,老年体虚的慎用;妇女妊娠期禁用,月经期慎用。5.重症急症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或制成汤剂内服;病情较缓,只需缓下,用量不宜大,或制成丸剂内服。毒性较强的,严格炮制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一)攻下药

多属味苦性寒,主入胃、大肠经,既能通便,又能泻火,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主治:1.泻下通便:可引起腹泻治疗便秘(热结便秘,或者其他原因的习惯性便秘)2.泻下导滞(攻下积滞、攻积导滞):用于体内胃部寒积,热积,食积;胃肠的湿热积滞如痢疾加大黄通因通用;虫积(促进虫体的排出)等。(近年来,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的,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3.清导实热:清热泻火,“釜底抽薪”。

大黄----将军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功效

主治

泻热通便

治积滞便秘之要药

阳明腑实证(痛、胀、吐、闭)大承气汤、便秘。增液承气汤、芍药汤、木香槟榔丸、温脾汤

清热泻火

凉血止血

咽痛,血热吐衄

解毒

热毒痈肿、丹毒、烧烫伤、肠痈—大黄牡丹汤

活血通经

闭经、癥瘕—桃核承气汤

清泄湿热

水肿、黄疸—茵陈蒿汤、淋证—八正散

煎服,5~10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大黄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取其急下,宜泡服、后下;取其缓下,宜久煎。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功效主治软坚泻下特点:其性降泄、泻热通便、软坚润燥应用:热结便秘。清热解毒消肿痰热之咳嗽、癫狂痈肿、丹毒咽痛、口疮、牙龈肿痛外用回乳

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番泻叶

功效

主治

泻下导滞

特点:苦寒降泄、泻下和缓,能清导实热。

应用:①热结便秘;②习惯性便秘;③老年便秘。

行水消肿

水肿、腹水肿胀

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大剂量服用,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二)润下药

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致峻泻。

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若热盛津伤而便秘者,配清热养阴药;兼气滞者,配伍行气药;因血虚引起便秘者,可配伍补血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特点:甘平质润多脂,兼有滋养之力。应用:肠燥便秘、老人及产后便秘

(三)峻下逐水药

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

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本类药攻伐力强,副作用大,易伤正气,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使用时常配伍补益药以保护正气;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本节药物非但药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要注意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甘遂、醋甘遂、制甘遂。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十九畏)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十九畏)

七、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介绍。药性:有的偏温,有的偏寒药味:无明显规律性归经:以归脾、肺经为主,部分归胃、肝、心经升降浮沉:不明显毒性:少数药物具有毒性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能正常运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1.痰中带血者,慎用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2.外感咳嗽初期,慎用收敛止咳药;3.麻疹初起,慎用收敛及温燥止咳药。

(一)温化寒痰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苦温,性偏于温燥。作用:温肺祛寒,燥湿化痰。适应证:寒痰、湿痰咳嗽痰多。寒痰、湿痰犯肺之咳嗽气喘、吐痰清稀,痰多色白,量多易咯出;及痰浊蒙蔽清窍之癫痫惊厥,中风痰迷,或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疠、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等病证。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1)燥湿化痰----湿痰,寒痰证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并可通过化痰以收消痞散结之效,对于多种痰证均可配伍应用。(2)降逆止呕----多种呕吐。特点:最适宜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有一定燥湿作用,常配生姜同用)小半夏汤胃气虚呕吐+人参胃热呕吐+黄连、竹茹、枇杷叶胃阴虚呕吐+石斛、麦冬妊娠呕吐+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消痞散结----治疗广义痰证(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心下痞满。+干姜、黄连等结胸。瓜蒌、黄连等梅核气。厚朴、茯苓、紫苏等瘿瘤、痰核。(4)消肿止痛内服消肿散结→瘿瘤、痰核外用消肿止痛→痈疽肿痛,毒蛇咬伤等注意:反乌头天南星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1)燥湿化痰湿痰、寒痰。本品的温燥之性较半夏为胜,祛痰较强。(2)祛风解痉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及破伤风。(3)外用消肿止痛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二)清化热痰药

本类药物药多属苦寒,或甘寒清润。1、清热化痰:热痰壅肺,咳嗽气喘,吐痰黄绸,舌红苔黄者;2、润燥化痰: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舌红少苔。3、软坚散结: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等。

川云贝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1)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沙参、麦冬(2)肺热肺燥咳嗽。+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二、散结消肿:瘰疠、乳痈、肺痈等。瘰疠:玄参、牡蛎。肺痈:芦根、薏苡仁、鱼腥草等。乳痈:蒲公英等。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大贝

苦、寒。归肺、心经。一、清热化痰:风热、痰热咳嗽。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多用于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前者常配桑叶、牛蒡子同用,后者多配瓜蒌、知母等。二、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本品苦泄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同川贝母。但浙贝母散结消肿之力较强。

川贝和浙贝

共同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共同应用:痰热咳嗽,瘰疬,肺痈等。小异点:二母均具清肺、润肺之功。川贝母:甘寒滋润,功偏润肺化痰止咳,尤善治肺虚久咳,阴虚劳嗽等虚证。浙贝母:苦寒开泄,长于清肺化痰止咳,以风热、燥热、痰热咳嗽等实证为宜。且散结力强,瘰疬疮痈多用。瓜蒌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一、清热化痰:痰热咳喘。本品甘寒而润,善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热痰、燥痰。

(1)治痰热阻肺,咳嗽痰黄,质稠难咯,胸膈痞满者,+黄芩、胆南星、枳实(2)治燥热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质粘,咯吐不利者,+川贝母、天花粉、桔梗二、宽胸散结:胸痹、结胸。本品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1)胸痹:+薤白:瓜蒌薤白白酒汤(2)结胸:+半夏、黄连等:小陷胸汤三、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瓜蒌仁为佳)1.瓜蒌仁富含油脂,能润滑肠道以通便,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2.咳嗽兼有便秘者尤为适宜四、清热散结消肿:肺痈,肠痈,乳痈。常配清热解毒药治痈证,内服常用于治疗肺痈、肠痈、乳痈。煎服,全瓜蒌1O~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O~15g打碎入煎。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竹茹、竹沥和天竺黄

共同功效:清热化痰。共同应用:痰热咳喘。小异点:三者均来源于竹子,能清热化痰,治疗痰热咳喘之证。竹茹:药力较缓,痰热咳喘轻证多用,又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凉血止血、安胎。为热性呕吐之要药竹沥:祛痰力强,善清热豁痰,治疗痰火咳喘重证,又能定惊利窍、通络。善涤痰泻热而开窍定惊。天竺黄:功似竹沥而性缓,无寒滑伤阳之害,为治疗小儿痰热之要药,又能清心定惊。不同点:竹茹:

1.除烦止呕,安胎——心烦不眠、胃热呕吐、妊娠恶阻。2.凉血止血——血热出血、衄血、崩漏。竹沥:定惊利窍——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天竺黄:清心定惊——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桔梗

苦、辛,平。归肺经。一、宣肺,祛痰: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性平不燥,故咳嗽痰多,无论寒热皆可应用。※古人认为古人认为桔梗为“舟楫之剂”,为肺经的引经药,载药上行。二、利咽:咽喉肿痛、失音等。本品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甘草、牛蒡子,桔梗汤三、排脓:肺痈咳吐脓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桔梗汤四、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癃闭、便秘。(三)止咳平喘药含义以解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证和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导致咳喘之证的病因颇多,既有外感所致,又有内伤诱发,并有寒热虚实之异。性能特点1、药性:四个药偏寒凉(马、枇、桑、葶),其它是温性2、药味:苦味为主(泄肺气、清热),少数涩味(兼有收敛作用)3、归经:肺经(喘咳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敛肺止咳)4、升降浮沉:沉降5、毒性:白果、洋金花有毒,苦杏仁有小毒功效与主治药物均有止咳或平喘功效,主治咳喘证。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肺化痰使用注意1、止咳平喘药多为治标之品,咳喘而邪气甚者,不宜单纯使用止咳或平喘之品。2、表证、麻疹初起,不能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宣发为主,少佐止咳药物,更不能过早使用敛肺止咳药。3、少数止咳平喘药有毒,应控制用量,注意用法。个别麻醉镇咳定喘药,因易成瘾,易恋邪,用之宜慎。苦杏仁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一、止咳平喘----多种咳喘证1.本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2.药性平和,对咳喘之证,无论外感内伤,寒热新久,皆可配伍应用。因其性微温,临床多用于对寒证的治疗。3.兼能润肠,因此,咳喘兼有便秘者最为适宜。二、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体现味苦下气,能润滑肠道而通便。一般常配伍柏子仁、郁李仁。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本品有小毒—氢氰酸,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紫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一、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三子养亲汤二、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多油,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对咳喘有痰兼大便秘结者为宜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阴虚咳喘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紫菀

苦、辛、甘,微温。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咳嗽有痰。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百部、紫菀和款冬花共同功效:润肺化痰止咳。共同应用:咳嗽。小异点:百部:功专润肺止咳。善治新久咳嗽,尤以久咳虚劳咳嗽及顿咳(百日咳)为佳。紫菀:入肺经功专润肺下气,长于化痰,凡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选用。款冬花:与紫菀相似,长于止咳,尤宜于寒嗽。为止嗽要药。枇 杷 叶苦、微寒。归肺、胃经。一、清肺止咳:肺热咳嗽,气逆喘急。

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气之功。二、降逆止呕:胃热呕吐、呃逆等。1.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2.叶上有毛,炙掉或刷掉毛,便于服用3.蜜炙,可以增强滋润作用

桑白皮

一、泻肺平喘----肺热咳喘等清泄肺热泻肺导泻肺中痰水降泻肺气

肺热咳嗽痰多、痰少均可使用

治肺热咳喘,+地骨皮,泻白散若水饮停肺,胀满喘急,+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宣肺逐饮之药;治肺虚有热而咳喘气短、潮热、盗汗者,+人参、五味子、熟地等补益药二、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等白果

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一、敛肺化痰定喘:咳喘、气逆痰多。本品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为治喘咳痰多所常用。1.收涩作用(1)敛肺平喘?肺气耗散的喘咳或气逆的咳嗽日久(2)兼能化痰?喘咳痰多,实证,外感等2.通过抑制呼吸中枢止咳,含氢氰酸有毒,用量不宜过大(生品易中毒)二、止带缩尿1.带下、白浊2.尿频、遗尿

一、既能止咳又能平喘的药物:苦杏仁、紫苏子、马兜铃、枇杷叶、二、长于止咳的药物:百部、紫菀、款冬花三、长于平喘的药物:桑白皮、葶苈子、白果

八、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叫祛寒药。《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在表者为表寒证,指寒邪袭于肌表,当用发散风寒药;在里者为里寒证,指寒邪客于脏腑,当用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之,故温里药是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药性特点及应用:

味辛、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注意事项:

1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2.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3.孕妇慎用

附子

辛,甘,大热。入心、脾、肾经。有毒。

功效

主治

回阳救逆

主治亡阳证。四逆汤,参附汤

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补火助阳

治诸阳虚证。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寒邪困脾,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附子理中丸

心悸气短、胸痹心痛

肾阳不足,阳痿宫寒、腰膝冷痛—肾气丸

脾肾阳虚,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真武汤

阳虚兼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散寒止痛

用于寒痹证。

秉性纯阳,温散走窜,散寒力大。

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可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肉桂

功效

主治

补火助阳

善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

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附子、熟地、山茱萸;

下元虚冷,虚阳上浮,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山茱萸、五味子、牡蛎。

散寒止痛

治寒凝血滞之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

温经通脉

寒凝血滞的痛经,闭经,阴疽。

本品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源。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气益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之效,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煎服,2~5g,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1~2g畏赤石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干姜

功效

主治

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寒证。

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不论实寒、虚寒皆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回阳通脉

亡阳证。

通心助阳,回阳通脉,每与附子相须为用。

温肺化饮

寒饮伏肺喘咳。小青龙汤

花椒与胡椒功能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者辛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主治寒凝中焦之脘腹冷痛、呕吐清水、泄泻等。不同点:胡椒温中之力大于花椒,且重在温暖肠胃,填脐治疗虚寒性泄泻;花椒温中力弱,但上兼温肺,下又暖肾,治疗肺寒咳嗽及肾阳虚证,且善杀虫,治疗蛔虫腹痛、肌肤瘙痒等。九、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用来治疗气滞证、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气滞指气运行不畅,多见胀、痛、痞满。气逆指气机升多降少,多见呕恶喘逆。

多辛苦温,气味芳香。味辛能行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的功效,部分药物还具有燥湿化痰、破气散结、降逆止呕等作用。

饮食不节、

忧思郁怒、

寒温失调、

痰湿瘀血阻滞等

脾胃升降失司

脾胃气滞

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肝失疏泄

肝气郁滞

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肺失宣降

肺气壅滞

胸闷胸痛、咳嗽气喘

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亏气虚者慎用。 作用峻猛的破气药孕妇慎用。多含挥发油成分,入汤剂一般不宜久煎。

陈皮(橘皮)

以陈久者为佳,故称陈皮。产广东新会者称新会皮,广陈皮。

功效

主治

理气

健脾

脾胃气滞证。为理气健脾之良药。

中焦寒湿脾胃气滞—平胃散;脾虚气滞—异功散;食积气滞—保和丸;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防滋补之品碍胃气。在补益方中常少佐本品,以助脾运,使补而不腻。

燥湿

化痰

痰湿壅滞证。治痰之要药。

湿痰咳嗽—二陈汤;寒痰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脾虚失运而至痰湿犯肺—六君子汤

青皮

功效

主治

疏肝破气

特点:归肝经而破气力强。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柴胡、郁金、香附

乳房胀痛或结块,+柴胡、浙贝母、橘叶

寒疝疼痛,+乌药、小茴香、木香

消积化滞

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山楂、麦芽

气滞血瘀癥瘕积聚,+三棱、莪术、丹参

陈皮与青皮异同共同点:二者皆可理中焦之气而健胃,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食积不化等症。不同点:陈皮性温而不峻,行气力缓,偏入脾肺,长于燥湿化痰,用于痰饮停滞肺胃之咳嗽气喘、呕哕、腹痛、泄泻;青皮性较峻烈,行气力猛,苦泄下行,偏入肝胆,能疏肝破气,散结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肝郁乳房胀痛或结块,胁肋胀痛,疝气疼痛,食积腹痛,癥瘕积聚等症。枳实

功效

主治

破气消积

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山楂、麦芽、神曲,曲麦枳术丸

胃肠积滞,热结便秘,腹满胀痛,

+大黄、厚朴,小承气汤

化痰除痞

胸阳不振、痰阻胸痹,+薤白、桂枝、瓜蒌,枳实薤白桂枝汤

治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病症,可单用本品,或+黄芪、白术、人参,以增强补中益气升提之作用。

木香

功效

主治

行气止痛

行气止痛之要药,健脾消食之佳品。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可单用或+砂仁、藿香—木香调气散;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香砂六君子汤;

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香连丸;

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

爽—木香槟榔丸。

疏理肝胆

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而致湿热郁蒸、气

机阻滞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郁

金、柴胡、大黄、茵陈;寒疝腹痛及睾丸

偏坠疼痛,+川楝子、小茴香,导气汤。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功效

主治

疏肝理气

长于行肝胃气滞;

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柴胡、川芎、枳壳,柴胡疏肝散

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高良姜,良附丸

寒疝腹痛,+小茴香、乌药

调经止痛

长于治各种月经病;妇科调经之要药.

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

薤白

功效

主治

通阳散结

治胸痹要药。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行气导滞

治大肠气滞之里急后重。

柿蒂

苦、涩,平。归胃经。

降气止呃。

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为治疗呃逆的要药,可以治疗多种呃逆。煎服,4.5~9g。

十、理血药

(一)活血化瘀药概念: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作用强者,称破血药。药性特点:活血祛瘀药味多辛、苦,性善行散,主入心、肝二经。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的病证活血化瘀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功效:

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癥。适应范围:瘀血阻滞证。遍及内、外、妇、儿、伤等各科。内科——胸、腹、头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体内的癥瘕积聚,中风不遂,肢体麻木以及关节痹痛日久;妇科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伤科的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外科的疮疡肿痛。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行散力强,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

2.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经络

功效

主治

活血行气

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能活血调经,治多

种妇产科的疾病,为妇科要药。

气滞血瘀的胸痛、胁痛(+柴胡、香附);痛经(+当归、赤芍、桃仁)、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月经不调(+益母草、当归);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

祛风止痛

特点:善上行头目,为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应用。应用:头痛(+细辛、白芷),风湿痹痛(+羌活、独活)。

丹参

功效

主治

经活血调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善于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缓,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妇科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

祛瘀止痛

瘀血所致心胸刺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病证。

养血安神

热入营血之斑疹、神昏或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

凉血消痈

疮痈肿毒。+金银花、连翘

延胡索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血瘀滞之痛证。本品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前人谓其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常用的止痛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

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活血力弱,止痛力佳,能治一身上下诸痛,单味用亦效。治疗胃脘疼痛,+川楝子;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胸痹疼痛,+瓜蒌、薤白;治疗痛经,+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小肠疝痛,+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用于跌打伤痛,+当归、川芎、乳香、没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配伍活血行气药同用。

红花和桃仁共同功效:活血祛瘀通经。共同应用: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癥瘕积聚。同中之异:活血化瘀通经,常相须为用。红花:辛散温通,主入心肝血分,善于通经,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为妇科活血调经常用。少用活血养血,多用破血。桃仁:味苦,入心肝血分,祛瘀力强,又能破血,兼润肠之功。不同功效:红花:1.止痛——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2.活血化斑——瘀滞斑疹色暗。桃仁:1.润肠通便——肠痈、肺痈、肠燥便秘。2.止咳平喘——咳嗽气喘。益母草

功效

主治

活血调经

血滞闭经、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尽,瘀

滞腹痛(妇科要药)。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清热解毒

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

小结一、活血祛瘀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症,但药性各有偏胜,需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二、瘀血阻滞每兼气行不畅,为加强活血祛瘀作用,故常配合理气药同用。如瘀滞疮疡,有可配清热药同用。三、活血祛瘀药每有伤血之虞,故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并宜适当佐以养血药同用。四、月经过多、孕妇对于活血祛瘀药应忌用或慎用。

(二)止血药

出血的病机:

心不主血肺朝百脉不利肝不藏血、脾失统血脉道的通利与否概念: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适应证:各种出血病证。咳血、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外伤出血等。药性特点:入血分,多归心、肝、脾经;结合最佳止血部位。多炭药(血见黑则止,炒炭味多苦涩)。分类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症见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等证。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尤为邪气不盛虚损不足出血证,症见出血不止,伴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及外伤出血等。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使用注意1、注意止血要防留瘀对出血初期者,不宜单独使用收敛止血;出血兼瘀者,不宜用凉血止血。2、某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力量增强。炒炭后味多苦、涩,止血作用增强;有些寒凉性的止血药物,炒炭后改变药性,使用范围更广;不可拘泥于炒炭,宜根据药性、病证而定。

小蓟、大蓟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

二蓟均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及热毒疮痈,常相须为用。不同点: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又可利尿,长于治疗尿血、血淋。地榆

功效

主治

凉血止血

特点:①善治下焦出血。

②味酸,能收敛止血。

应用: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黄连、木香

解毒敛疮

特点:有“烫伤要药”之称;(“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

应用:烫伤+大黄粉、湿疹及皮肤溃烂+煅石膏、枯矾。

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含鞣质,不宜与酶制剂(如胃蛋白酶、胰酶、薄荷酶、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等)同服,以免降低疗效。槐花

功效

主治

凉血止血

特点:善清大肠火热而凉血止血。

应用:便血、痔疮下血等血热出血证。

+黄连、地榆

治疗高血压病、预防脑溢血

清肝明目

肝热目赤、头晕、头胀痛。+夏枯草、菊花

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附药槐角为槐的成熟果实,原名槐实。性味、功效、主治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弱,而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常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同用,如槐角丸(《和剂局方》)。三七

功效

主治

化瘀止血

特点: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止血、化瘀、止痛)

应用:体内外各种出血证。治吐血、衄血、崩漏,单用本品,米汤调服;治各种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掺,或+龙骨、血竭,七宝散。

消肿定痛

伤科之要药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著名成药“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

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后遗症等。此外,本品具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民间用治虚损劳伤,常与猪肉炖服。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孕妇慎用。

生打熟补民间说法,三七“生打熟补”,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能治跌打劳伤;熟三七(用鸡油炸黄食用),能补血强身。外伤康复期服用。根、茎、花、叶匀可入药。蒲黄

功效

主治

化瘀止血

1.各种内外出血证。(无论属寒属热,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但以属实夹瘀者尤)

2.瘀血所致心腹疼痛、产后腹痛及

痛经等。+五灵脂,失笑散

3.治跌打损伤,单用蒲黄末,温酒服

利尿通淋

血淋涩痛。+生地、冬葵子,蒲黄散

煎服,3~10g,入汤剂包煎。注意:可收缩子宫,孕妇慎用。临床上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不止的病症。

白及

功效

主治

收敛止血

特点:善治肺胃出血。

应用:咯血、吐血及外伤出血。

消肿生肌

疮痈肿毒,手足皲裂及肛裂。对于疮疡,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

3~10g,煎服。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2~3克。外用适量。反乌头。艾叶

功效

主治

温经止血

特点:善暖下焦胞宫,宜于妇女崩漏下血

应用: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阿胶、芍药、干地黄,胶艾汤

散寒止痛

下焦虚寒之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及宫冷不孕等。+香附、肉桂、吴茱萸,艾附暖宫丸

调经安胎

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胶艾四物汤

燥湿止痒

皮肤湿疹瘙痒。+黄柏、花椒、防风

陈艾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以止血)生艾叶、蕲艾(生用,用以散寒止痛)艾绒(捣制成绒,用以烧灸)用熟艾叶入布袋兜于脐部,或将艾绒制成艾条、艾柱,点燃温灸,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散寒止痛。

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小结

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及),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十一、补虚药

概念: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性能特点:多具有甘味。(“甘能补”)适应证:补气——气虚证;补阴——阴虚证;补阳——阳虚证;补血——血虚证。使用注意:1.无虚勿补。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2.对证选药。分气血,别阴阳,辨脏腑,明寒热,。3.避免闭门留寇。补虚而不留邪。4.顾护脾胃、整体调节。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不容易消化,掌握好用药分寸,或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同时,补气还应辅以行气、或除湿、化痰,补血还应辅以行血。5.服法用法及剂型。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一)补气药

性能特点:甘温或甘平为主。具有补气的功效。有兼苦味——能清火、或燥湿。药性偏寒——能清火。主归脾肺经,补益脾肺之气。少数药兼能补心气者,可归心经。(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元气之分。)人参

功效

主治

大补元气

特点:作用峻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要药。

应用:

①元气欲脱证,独参汤

②亡阳证,参附汤;

③气随血脱证(抗各种休克)。

补脾益肺

特点:善补肺脾之气,兼补其它脏腑之气。

应用:①肺气不足证;②脾气亏虚证;③兼治心气虚证;④肾虚咳喘证。

生津止渴

特点:益气生津,气旺有利于津液生成。

应用:①热病气虚津伤口渴证②消渴+知母、石膏

安神益智

特点:益气安神而益智。气血不足心神不安证

煎服,3~10g;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不宜与藜芦同用。(恶莱菔、忌服热茶、畏五灵脂)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特点:善补中气。应用:脾胃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感冒。生津补血—气津两亏证+麦冬、五味子;气血两虚证+黄芪、白术、当归、熟地。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特点:为补中益气要药。治疗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气不摄血证+人参、白术,归脾汤;气不生津证+天花粉、葛根,玉液汤;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川乌、独活、川芎、牛膝。益卫固表—肺气虚证+紫菀、款冬花;表虚自汗证+牡蛎、麻黄根,牡蛎散;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白术、防风,玉屏风散。利水消肿—治气虚水肿之要药,+白术、茯苓。托疮生肌—虚证疮疡。注意:用量(10—15g,大剂量30g);炮制品(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余生用)

白术苦、甘、辛,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四君子汤燥湿利水—痹证、腰痛、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苓桂术甘汤固表止汗—气虚自汗(止汗似黄芪而力弱),气虚感冒等。(配黄芪、防风)玉屏风散安胎—气虚胎动不安。注意:燥湿利水生用,补气健脾炒用,健脾止泻炒焦用。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肺脾肾——特点:长于补脾胃,性兼涩。在肺治疗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在脾胃治疗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消渴);在肾治疗肾气虚证(尿频),肾阴虚证。注意:止泻炒用。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甘味药的代表)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2.脾气虚证。3.咳喘。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6.调和药性。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大枣

甘,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注意:掰开入煎剂。湿盛中满者慎服。蜂蜜

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解疮毒,解乌头毒润肠通便缓和药性—炮制药物使用,加工蜜丸使用。湿盛、便溏者慎服。(二)补阳药

凡能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温补阳气阳虚证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脘腹冷痛或阳虚水泛之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助心阳、温脾阳,多配伍温里药;兼见气虚,多配伍补脾益肺之品;精血亏虚者,多与养阴补血益精药配伍,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补阳药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特点:禀天地纯阳之性;用于肾阳虚证、精血不足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强筋骨—肾虚骨软,小儿发育不良,骨折久不愈合等。调冲任托疮毒—崩漏带下,以及疮疡久不收敛。注意:用量(3g,研末服),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大剂量;禁忌(阴虚火旺者)。肉苁蓉与锁阳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虚、精血不足之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以及肠燥便秘。同中之异:肉苁蓉质润,润肠通便优于锁阳;锁阳为陕甘宁地区善用的补品,兴阳固精优于肉苁蓉。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腰膝酸软,小便余沥,崩漏,阴囊潮湿等。强筋骨—下肢痿弱,骨折等。安胎—肾虚胎动不安等。降血压。煎服,10~15g。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淫羊藿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应用:(1)肾阳虚所致的阳痿,不孕,尿频等。(2)肝肾亏损,腰膝酸软等

冬虫夏草

甘,微温。归肾、肺经。补肾益肺—肺肾两虚之喘嗽,肾虚不孕不育。止血化痰—虚劳久嗽,痰中带血等。炖服。核桃仁补肾益肺,纳气定喘—肺肾两虚之喘嗽,肾阳虚之腰痛、小便不利,精血不足之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等。润肠通便—肠燥便秘。定喘嗽火炮用,润肠生用,除痹用核桃夹衣。(三)补血药

含义:凡能补血,以治疗血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称为补血药。药性特点及适应证:甘温质润,入心、肝血分,广泛用于各种血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等证。配伍:1.因气旺生血,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2.兼阴虚,与补阴药或兼有补阴补血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粘滞,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伍化湿行气消食药,以助运化。当归----补血要药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1.血虚诸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药要。+熟地黄、白芍、川芎,四物汤,补血基本方,治疗血虚诸证。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本品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止痛的要药。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风湿麻木,痈疽疮疡。辛行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的要药。4.血虚肠燥便秘。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精益髓。补血滋阴要药,较滋腻1、血虚诸证。2、肝肾阴虚诸证。质润入肾经,善于滋补肾阴,益精填髓,为补肾阴之要药。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可配陈皮、砂仁等同用,防止粘腻碍胃。白芍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甘)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养肝、柔肝、平肝、敛肝1.肝血亏虚,月经不调。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熟地、当归,四物汤。2.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治血虚肝郁,胁肋疼痛,+柴胡、当归,逍遥散。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何首乌

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治精血亏虚,腰酸脚弱、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及肾虚无子,七宝美髯丹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血虚证。止血—出血证,长于治妇科出血及咳血等。滋阴润燥—阴虚火旺之心悸、失眠、心烦等。阿胶烊化,阿胶珠入煎剂。龙眼肉

甘,温。益心脾,补气血—特点:温润之品,温则益气,润能补血,与大枣比,润气尤多,故补气之中,更存补血之功。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之心悸失眠、食少乏力等。(四)补阴药

以滋养阴液,纠正阴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性味以甘寒为主,部分有苦味或咸味。补肺胃之阴者,主归肺胃经;滋肝肾之阴者,主归肝肾经;少数药能养心阴,可归心经。补阴,多兼润燥或清热之效具体包括补肺阴、补胃(脾)阴、补肝阴、补肾阴、补心阴等。阴虚证肺阴虚、胃(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证用于不同脏腑的阴虚证,应针对各种阴虚证的不同见症,随证配伍,标本兼顾。治疗热邪伤阴或阴虚内热证,常配清热药,以利阴液的固护或阴虚内热的消除。兼血虚或气虚者,配补血药或补气药。在补阴药中适当辅以补阳药,使阴有所化,并可借阳药之通运,制阴药之凝滞。本类药大多有一定滋腻性,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慎重。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阴虚燥咳、肺热咳嗽、燥邪咳嗽。益胃生津—热病伤津口渴,胃阴不足之饥不欲食等。注意:品种(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兼化痰;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养阴优于南沙参。),南沙参补气、化痰,反藜芦。麦冬

润肺养阴—肺燥、燥邪、阴虚之痨嗽。益胃生津—胃阴不足证,热病伤津证。清心除烦—虚火扰心之失眠心烦等。润肠通便—肠燥便秘。清心用带心麦冬。脾胃虚寒者慎服。石斛养胃生津—胃阴不足证滋阴清热—阴虚津亏、虚热不退。明目强腰—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腰膝酸软等。先煎。枫斗石斛(耳环石斛)生津而不寒凉。玉竹滋阴润肺—特点:滋阴不敛邪。用于阴虚燥咳、虚劳久嗽等。生津益胃—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饥不欲食等。生用表散邪气—阴虚感冒。百合

甘,微寒。归肺、心、胃经。润肺止咳—阴虚痨嗽、肺燥咳嗽等。清心安神—百合病,心肺阴虚之心烦惊悸、失眠多梦等。益胃—胃阴虚之胃痛隐隐,配乌药。痰多慎服。枸杞

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不孕不育、消渴等。明目—肝血不足之视物昏花。润肺—阴虚痨嗽。桑葚

甘,寒。滋阴补血—特点:长于滋补肝肾之阴。治疗阴血不足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腰酸等。生津—消渴。润肠—便秘。龟板与鳖甲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滋阴潜阳,治疗阴虚阳亢证,阴虚骨蒸发热,热病伤阴之虚风内动证等。先煎,孕妇慎服。同中之异:龟板滋阴优于鳖甲,鳖甲清虚热优于龟板。不同点:龟板又能益肾健骨、养血宁心,治疗肾虚骨软、腰膝酸软、血虚失眠心悸、健忘等;鳖甲醋制又能软坚散结,治疗肝脾肿大(癥瘕积聚)等。黑芝麻补益精血—须发早白,头晕眼花等。润燥滑肠—便秘。

十二、固涩药

定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适应症: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分类:固表止汗药:自汗盗汗;敛肺止咳药:久咳虚喘;涩肠止泻药:久泻久痢;涩精止遗药: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药性特点:酸,涩。酸味药的功效:治滑脱不禁证。1、在肺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久咳不止,如五味子;2、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尿等,如山茱萸;3、在大肠,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如石榴皮;4、在五脏,收敛固脱,治元气将脱证,如龙骨。酸味药的不良反应----收敛邪气禁忌症表邪未解、湿热内蕴、郁热未清、邪气内盛配伍运用收涩药治疗滑脱病证,只是治病之标;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固,脏腑虚弱所致,因此,在应用收涩药治疗滑脱病证时,必须与相应的补虚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

(一)固表止汗药药性特点:味甘性平,有固表敛汗之效。适应症:卫表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溢之自汗;热盛伤阴,迫液外泄之盗汗。禁忌症:表邪未解,邪热内盛者忌用。

麻黄根

功效

适应症

配伍

止汗

气虚自汗

黄芪、白术

阴虚盗汗

生地黄、五味子、牡蛎

血虚汗出

生地黄、五味子、牡蛎

甘、平,归肺经。特点:止汗力强。主治自汗,兼治盗汗。

(二)敛肺涩肠药药性特点:性味多酸涩平,入肺经敛肺止咳喘。适应症:肺虚喘咳、久治不愈;肾气亏虚,摄纳无权之虚喘。禁忌症:痰多壅肺者忌用。

五味子

(1)收敛固涩:自汗、盗汗。

(2)益气生津:阴虚内热,消渴多饮水

(3)补肾宁心:阴血亏损,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功效

适应症

配伍

敛肺止咳喘

肺肾两虚咳喘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

敛肺固表止汗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麻黄根、牡蛎

滋肾固精缩尿止渴

肾虚遗精、滑精

桑螵蛸、金樱子

津亏口渴

人参、麦冬

涩肠止泻

脾肾两虚五更泄泻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

宁心安神

阴虚不足心悸、失眠、健忘

生地黄、酸枣仁

乌梅

功效

适应症

配伍

敛肺止咳

久咳

罂粟壳、杏仁

涩肠止泻

久泻

罂粟壳、五味子

生津止渴

津伤口渴

麦冬、人参

安蛔止痛

蛔厥腹痛

川椒、黄连

收敛止血

崩漏下血

炒炭单用

消痔

内痔

单用(注射液)

(三)涩肠止泻药药性特点:多甘涩平或温,有涩肠止泻痢之功。适应症:脾气亏虚,肠失固涩之久泻久痢;脾肾虚寒所致的泄泻。禁忌症:湿热积滞泻痢者忌用。

肉豆蔻

功效

适应症

配伍

暖脾涩肠止泻

①脾胃虚寒,久泻不止

②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罂粟壳

温中行气止痛

胃寒胀痛

木香

特点:止泻兼行气,主治久泻兼腹胀者。(四)涩精止遗药

药性特点:多甘酸平或温,有固精、缩尿之功。适应症: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膀胱失约所致的遗尿、尿频。禁忌症:阴虚有火、下焦湿热者忌用。

山茱萸

(1)补益肝肾:肝肾阴虚,腰酸耳鸣,头晕目眩

(2)收敛固脱:肾虚不固的遗精、遗尿。

功效

适应证

配伍

补益肝肾

肝肾阴虚

熟地、山药

命门火衰

肉桂、附子

肾阳虚阳痿

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

固精止遗

遗精滑精

熟地、山药

遗尿尿频

覆盆子、金樱子

补肝肾

固冲任

崩漏、月经过多

熟地、白芍、当归

收敛固涩

元气虚脱

人参、附子、龙骨

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本品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能助阳;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水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十三、平肝息风药概念: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药性特点:入肝经,多虫药(虫类搜风)、贝壳药(贝类潜阳)、矿物药(质重下行)。主治:肝阳上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四、使用注意:注意药性。平肝息风药有性偏寒凉或性偏温燥之不同,但区别使用。若脾虚慢惊,不宜用寒凉之品;阴血亏虚者,当忌温燥之品。注意用法用量。介壳类、矿石类宜先煎;注意不良反应。某些昆虫类药物具有较大毒性,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炮制方法、服用方法,不可孟浪用药。天麻---头晕、眩晕首选

甘,平。归肝经。

平抑肝阳—善治肝阳上亢所致头疼眩晕

息风止痉—内风之头晕目眩、肌肉抽动、惊痫抽搐、半身不遂等,寒热虚实皆宜祛风通络—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肢体麻木天麻密环菌治疗高血压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神经衰弱等。

钩藤

清热平肝—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疼,眩晕

息风定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全蝎

息风止痉——破伤风所致的痉挛抽搐

通络止痛——风湿顽痹,日久不愈、肢界疼痛,筋脉拘挛。

攻毒散结——疮疡肿毒、瘰疬痰核

牛黄

苦,凉。归心、肝经。息风止痉—热极生风证,热盛癫狂等;化痰开窍—中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包之神昏、口噤、喉中痰鸣等;清热解毒—善清上焦热毒,以及痈肿疮毒等入丸、散剂,每次0.15~0.35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息风—热极生风证(高热、抽搐),肝阳上亢证;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清热解毒—温病壮热发斑,皮肤瘙痒等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罗布麻甘、苦,凉。平抑肝阳,清热利尿。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叶片泡水降血压。天麻与钩藤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等,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病)。同中之异:天麻息风用于诸内风证,钩藤长于治热极生风证;天麻治头晕,虚实咸宜,钩藤长于治肝火上攻之头晕头痛。不同点:天麻又能祛风通络,治疗痹证;钩藤降血压不宜久煎。

地龙咸,寒。主下行主通。清热息风—热极生风证,癫痫,热毒疮痈;通络—半身不遂,风湿热痹证;平喘—肺热咳喘;利尿—热淋,小便不利等;注意:胃寒慎服。

全蝎与蜈蚣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疮疡肿毒、关节痹痛等,孕妇慎服。同中之异:全蝎息风止痉优于蜈蚣;蜈蚣解毒散结优于全蝎,善治疮疡肿毒。不同点:蜈蚣性温,又能壮阳,治疗肾虚阳痿等。十四、安神药

定义: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治:神志不宁证,见失眠、心悸、怔忡、健忘、烦躁、癫狂等。有虚实之分。入睡困难多属火属实,彻夜不眠多属虚,睡而早醒、睡而不实多属虚实夹杂。分类:属于质重的矿石药及介类药,取重则能镇,重可去怯的作用,为重镇安神药,多用于实症;属于植物药而取其养心滋肝的作用,为养心安神药,适用于虚症。注意:矿物药易伤脾胃。

朱砂镇心安神—特点:清(性寒)、镇(质重)、养(味甘);应用: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癫痫等。清热解毒—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注意:入丸散服,每次0.3~1g,日2~3次。不入煎剂;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久服用;孕妇和肝功能不良者忌用;只宜生用,忌火煅。酸枣仁

(1)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心肝血虚所致心悸失眠

(2)敛汗生津:体虚自汗、盗汗

功效

主治

养血安神

特点: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

应用:心肝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怔仲、健忘、失眠、多梦。

敛汗生津

特点:味酸能敛,有收敛止汗、敛阴生津止渴之功效。

应用:体虚自汗、盗汗。

远志

功效

主治

宁心安神

特点:苦辛性温,既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益智强志之佳品。

应用:心肾不交之失眠、烦躁。

祛痰开窍

特点: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

应用:入心经治痰阻心窍之健忘、恍惚;入肺经治痰多咳嗽等。

消散痈肿

特点:辛行苦泄,功善疏通气血之壅滞。

应用:痈肿疮毒;乳房肿痛。

灵芝

甘,平。安神补虚—心虚健忘、失眠、心悸,胸闷,以及虚劳。止咳平喘—久咳虚喘。抗肿瘤。

十五、开窍药

定义: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又名芳香开窍药。药性特点:辛香走窜,主入心经。

适应症:闭证(热闭证,昏迷兼身热,面赤,脉数等;寒闭证,昏迷兼身冷,面青,脉迟等);部分药物又可用于湿浊中阻,脘腹冷痛满闷;血瘀气滞疼痛,经闭痛经等症。注意事项:中病即止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脱证忌用神志昏迷虚证,即脱证,治当补虚固脱,非本章药物所宜;不入煎剂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只入丸剂、散剂服用。

麝香开窍醒神—特点:开窍力强。用于诸闭证,主治寒闭昏迷;活血通经—闭经,癥瘕;止痛—外伤痛,心腹痛;催产—难产等。

冰片

开窍醒神—主治热闭昏迷;清热解毒—外用治疗目赤肿痛,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注意:难溶于水,丸散每次0.03—0.1g,孕妇忌用。

十六、外用药雄黄

辛,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解毒,杀虫。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雄黄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可以毒攻毒而解毒杀虫疗疮。此外,本品内服能祛痰截疟。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内服0.05~0.1g,入丸、散用。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孕妇禁用。切忌火煅。

硫黄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1.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本品性温而燥,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诸功效,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2.内服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硫黄乃纯阳之品,入肾大补命门火而助元阳。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硫黄、雄黄功用鉴别同:均能解毒杀虫,常外用于疥癣恶疮湿疹等症。异: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恶疮及虫蛇咬伤;内服又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亦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

硫黄则杀虫止痒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并具补火助阳通便之效,内服可疗寒喘、阳痿、虚寒便秘等证。

大蒜

消肿解毒:外用治疮痈,内服治泻痢。杀虫:肺痨,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疥癣。外用刺激皮肤粘膜。生辛热,熟甘温。

樟脑

辛,热,有毒。外用除湿杀虫,温散止痛—疥癣,跌打伤痛。内服开窍辟秽—昏迷,痧瘴腹痛。内服:0.1—0.2g/日注意:孕妇,用量。炉甘石眼科常用药:明目去翳。外科常用药:收湿生肌。限外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wh/134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