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史话(第十三章) 陈昌华丁荣洛丁冬 第十三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五代传人高云峰(下篇) 一、一代宗师领风骚 唐代大医孙思邈说,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又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的医术,则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便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只有基础扎实,业精、技精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高云峰持一颗仁者之心,行数十载医者之路,眼底辨秋毫,胸中存灼见,医治骨伤患者无数。她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完美地诠释了“大医精诚”和“医者仁心”的内涵。 在正骨理论上,郭家前辈建树颇多,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高云峰秉承家学,博采其长,学术造诣深厚,为平乐郭氏正骨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高云峰在祖传正骨八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触摸、按压、对挤、推顶、叩击、扭旋、伸屈、二辅”八种检查手法,以及“拔伸牵拉、推挤提按、折顶对位、嵌入缓解、回旋拨槎、摇摆推顶、倒程逆施、旋撬复位”八种复位手法。 高云峰归纳出了“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三原则,以及“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的四方法。在用药方面,根据伤者病变特点,提出了“破瘀、活血、补气”三期用药治疗原则。她认为,骨折初期,因肢体损伤,血溢而瘀,瘀不祛则新不生,肿不消则骨不长,故宜破瘀消肿;中期气血不畅,治宜调和;后期患者久卧,身体必虚,故治当用补。这些观点和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用药思想。 高云峰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骨折是人体的一个严重变化,治疗不仅要注重局部的处理,而且还要顾及整体,内外兼治。因此,对于骨折或脱位,在整复固定的同时,还要分析患者的全身情况,辨证论治,通过全身用药,加速局部创伤的修复,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诊断上,高云峰重视辨别患者的尿液(油尿、血尿、白尿、黄尿、淋沥等),观察患者的指纹(青色、赤色、紫色、白色等),根据尿液及指纹的变化,来判断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以及骨折愈合的情况,结合辨证后再遣方用药,方可获效精良。 年,医院建院50周年及高云峰院长诞辰周年。在纪念活动中,当年高云峰院长教过的学生,以及和她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了,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追忆高云峰院长的点滴往事,也让我们从这些片断的回忆中,领略了这位德艺双馨的大医的风采。 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云峰就从幕后被推到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台前。那时候,正骨大夫几乎全是男性,一个女郎中抛头露面给人看病,是非常少有的事。刚开始,患者对她的医术持怀疑态度,没有几个人愿意找她看病,患者担心她治不好,还会耽误病情,后来见她医术高超,便都排着队找她看病。 据郭家的邻居杨老太说,20世纪40年代末,自己嫁到平乐镇的时候,高云峰的名气已经很大了,方圆百里,只要有人伤了骨头,都会赶来找她医治,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患者。 年以后,高云峰虽然担任正医院院长,但仍坚持到门诊出诊,从全国各地慕名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为不让她过于劳累,也让其他大夫能够分流一些患者,医院便规定由门诊护士分号,号码牌放在哪个桌子上,便由哪个大夫看。有些患者为了能够让高云峰看病,或提前看病,有托领导写信的,有攀亲戚送礼的,她都一一谢绝,对于患者,她不分亲疏、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 高云峰深得平乐郭氏正骨真传,在临床中,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认真,不断总结,反复实践,达到了心领神会、手法娴熟的至高境界。 长期地运用手法,使高云峰的手部力量比一般人大了许多。医院老职工李长升回忆:“有一次,高院长去北京给中央领导看病,回来下车时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我去接她,为了防止摔倒,我搀扶着她,她紧紧地抓着我。回来以后,我的肩膀因此疼了好几天。” 提起高云峰神奇的医术,学生、同事对她的钦佩之情都溢于言表。医院主任医师闻善乐回忆:“高院长不仅对患者认真负责,对学生和低年资的医生也很认真负责,常常手把手地教我们诊断和整复复位。每次她都要求我们认真地看,并详细讲解,下次遇到同样的患者,就在一边指导我们治疗。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下颌脱位和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患者,来的时候流涎,说话困难,耷拉着胳膊不能拿东西,我们在高院长的指导下,很快就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还有一些髋脱位的患者,高院长仅仅通过患者在车上的摆放姿势,就能准确地判断是髋关节前脱位还是后脱位,根本不用拍片,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神奇,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骨伤科技术的热情和兴趣。” 郭维淮对母亲高超的医术有过这样的描述:村里有一个因摔伤导致胯骨错位的患者,请求母亲给他治病。母亲对那个人说,你确实是病了!那天,我从你家门口经过的时候,你让你家孩子放狗出来咬我,今天我不给你治了,你走吧。那人见母亲态度坚决,只好转身上车。就在他上车的瞬间,母亲在后面推了一下他的胯部,这个人的胯骨立马就复位了,活动自如。还有一次,一个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来找母亲看病,表情十分痛苦,母亲让他躺在一张床板上,看了看,摸了摸,问了问,就让他起身走了,在他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母亲突然朝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只听“咔嚓”一声,患者的髋关节就复位了,当时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医院孙炳烈医生讲述了一个病例:一天,高云峰带他坐诊,偃师蔡庄村送来一位叫张香玲的妇女,患者35岁,已有6个多月的身孕。2天前她被受惊的牛抵住小腹下部,顶在墙上长达5分钟之久,当场无晕厥。送来的时候,患者精神很差,小腹肿痛,还伴有便血。高院长进行辨证论治,先用艾叶炭、白术止血保胎,用红花、川厚朴活血止痛,再加大延胡索的剂量,使腹痛症状得以解除,最后又用艾叶炭加红糖,止住了便血。患者又休养了几天,便顺利出院了。 孙炳烈发现,高院长用药很独特,特别是在疾病早期,高院长很少用成方,常常是先把症状稳定之后,才使用成方,而且她往往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她家祖传的成方接骨丹、展筋丹更是被老百姓传得神乎其神,孙炳烈还听当地老百姓说:“高老太的药,不仅人吃了管用,就是地里的玉米杆断了,用了她的药也能接活。” 孙炳烈知道,这些传说虽然离奇,但它的确说明了一点,那就是高云峰的治愈率确实很高,这更激发了孙炳烈要跟高院长学习正骨的兴趣和信心。 高云峰运用手法整复骨伤堪称一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年,一位省委秘书长在在大炼钢铁体验生活时不慎导致髌骨骨折,医院的高干病房。医院经过会诊,决定为其行手术治疗,但患者不同意手术,医院高云峰为其进行手法治疗。 那次是弟子王栓来陪同高院长前往郑州治病,他目睹了治疗的全过程。高院长到病房后,随即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在没有X光透视的情况下,运用平乐正骨手法为患 者实施整复,髌骨复位后,高院长用她自制的最简易骨伤固定器材(敷料缠绕后的竹子圈),放于髌骨上方,膝关节下方用木板托着,用绷带捆绑固定,固定完毕后经X光机检查,骨折对位得非常好,医院医生都惊叹不已。 高院长又为患者开了活血化瘀的中药,嘱其煎服。在随后的复查中,患者骨折处骨痂生长很快,疗效很满意,上级领导对高院长的治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学生孙炳烈说,高院长用药准确,所开处方严谨精练,寥寥数味草药,经她的组合配伍,便具有神奇的效力。 年,孟津县有一个13岁的女孩,从很高的树上摔了下来,医院时,已经不省人事,鼻子出血,眼睛充血,面部青肿,而且四肢痉挛,呼吸急促,头部左侧还有一块银元大小的外伤。 面对伤情严重的患者,高院长告诉学生,这是上焦受到损伤,导致瘀血上冲,从而引起晕厥,先救孩子性命,让她恢复意识最为要紧。 开出的药方只有麝香、血竭、石菖蒲三味药,水煎后灌下,结果不到两个小时,小女孩就醒了过来,但四肢仍然痉挛,脚踢、手抓不止。 高院长说,这是瘀血没有清除干净的缘故,又下处方:荆芥、三七、石菖蒲、全蝎,水煎服。3剂药后,症状大减;第二天,高院长用成方活血逐瘀散,继续为女孩开窍安神,止血祛瘀;第三天,改服犀角地黄汤加菊花,除肝之郁热;第四天,女孩能睁开眼睛看东西了,但眼球仍然充血,身体微热。高院长接着用菊花、石决明、菟丝子、柴胡、黄芩,1剂,女孩全身烧热退去,眼睛充血也消失了,高院长对女孩头外伤做了处理;第五天,女孩就痊愈回家了。 整个治疗过程轻重缓急环环相扣,恰到好处。多年以后,孙炳烈提起往事,仍由衷地赞叹高院长的精湛医术。 高云峰治疗骨伤有句名言:“肢体损伤,先伤筋后伤骨,筋伤者,骨未必伤;骨伤者,筋必先伤;筋络强健,方能使关节清和;治疗骨伤一定要筋骨并重,不可顾此失彼。” 关于高云峰神奇的医术,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些甚至被神话了。相传有一个落枕的患者来到郭家就诊。原来,这个患者的脖子一直向后右边扭曲,与人说话时每次都要转上半圈。高云峰见状,故意大惊失色地喊道:“看,你左边脖子上爬着一条蛇,患者一听惊恐地扭转脖子,在高云峰的帮助下,错位的颈椎便复原了。患者大喜,围观者也无不赞叹。 一天,高云峰正在看病,从外边进来一人,只见他侧着身、按着腰、咧着嘴,高云峰判断他是闪腰岔气,于是说:“前几天咱家失盗,这个人的长相和那个贼一模一样,来人,将这个人捆起来交官。”那人一听,拔腿就跑,家人便追,那人跑了一阵子,感觉腰上一点不疼了,这才知道高云峰是在给他治病。 高云峰只要不外出,医院应诊。有不少患者,只要能得到她的诊治,甚至被触诊一下,都会觉得是莫大的安慰。在“文革”中,高云峰被剥夺了看病权利,在医院打扫卫生,她不时被患者认出,追着让她看病,可见高云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多高。 二、大医驾鹤西去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纵观古今中外医学大家,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 他们以解除患者痛苦为职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医乃仁术”的崇高理想。他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心无旁骛地精研医学,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更有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者父母心”。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高云峰对前来看病的患者,无论职位高低、贫富与否,向来是一视同仁,从无亲疏远近之分,更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在患者眼里,高云峰不仅是一位妙手神医,还是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亲人。 据徒弟张正运回忆,年夏季,有一天,医院出诊,一位中年男子前来看病,高院长打开患者胳膊上缠着的绷带一看,不由吃了一惊,患者的前臂呈开放性骨折,肌肉溃疡腐烂,散发出阵阵臭味。 经过问诊,得知患者是北京著名画家吴某,因下放河南进行劳动改造,不幸被山上的滚石砸成重伤,之前去过多地医治,病情都不见好转,医院医术高明,特地慕名前来求医。劳动改造期间,单位仅发给吴某基本生活费,多处求医已使他债台高筑,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高院长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心痛地说:“你的病千万不能再耽搁了,不然就只能截肢,那时你的胳膊就保不住了。钱的问题你不用考虑,我来帮你想办法。” 高院长把这位画家安排在自己家里吃住,并为他开了外洗和口服的中药,经过治疗,画家患处的炎症逐渐消失,后经整复手术治疗,画家的胳膊完全康复了。万分感激的画家特意做画一副,并题字“天下骨病一石,云峰能医八斗”,赠送给高院长留作纪念。 学生张天健追忆往事,在他上大二时,有一次到高院长诊室见习,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一位来自栾川大山里的70多岁老汉,身患左锁骨骨折,辗转多天,慕名来到了平乐正骨学院求治。高院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亲自为他诊断、治疗、固定,并详细地介绍了注意事项,又教他回去后怎样采集当地的土产药材,用来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最后,当她发现患者没有回家的路费时,又毫不犹豫地拿出5元给了老汉,老汉感动地叩头谢恩,被高院长急忙扶起。 那一刻,午后的阳光透过诊室的窗口暖暖地照射进来,映在高院长的脸上,显得那样的慈祥和圣洁。这一幕也深深地定格在张天健的记忆中,多年来不用刻意回想,却常常清晰如昨。 在高云峰的眼中,患者就是一切,只要患者来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不管是在吃饭还是休息,她都要立刻给患者诊断治疗。高云峰经常对学生们说:“骨伤患者本来就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做医生的,有责任去想办法减少他们的痛苦。” 有一次,有一个髁上骨折合并脑损伤的患者,徒弟们在诊治上有困难,她得知后,连午饭也不吃,马上赶去诊治,直到手术完毕,几个小时后才回去吃午饭。在医院, 有好多患者看完病后还不想走,总想找高院长看过之后才放心,所以找她看病的人非常多,中午常常下不了班,但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患者大老远来了,我们晚一些吃饭又有什么关系呢? 高云峰对患者极其负责任,看病细致入微,从不敷衍了事。除了出诊或外出开会,她每天都到门诊看病或病房巡诊,总是早去晚归,从不迟到早退。如果有人请她出诊或院内有什么重要事情,她也要与相关医生交待后方才离开。 若是病情严重的患者,她每天总要去病房探望一次或几次;如果事先约好探望哪个患者,她即使再忙也要去看看,有时实在离不开,她也会在休息的时间去探望一次。如果遇到疑难病症请她会诊,她总会应邀前往。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高云峰经常告诉他们一些验方,让他们回去后不用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把病治好。 把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尽快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广大患者服务,一直是高云峰的一个心愿。 张茂是正骨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他在回忆高云峰讲课时说,不论是课间实习,还是以后的临床实习,我们都能得到高院长的亲自示教,她总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整复手法的要领,逐一教授讲解,直到我们学会为止。 学生喜欢跟着高云峰学正骨,青年教师也甘愿拜她为师。 黎君若、孙炳烈都是河南医学院年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分配到了正骨学院,他们以前都没有学过正骨。来到学院后,在高院长的影响下,他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一行。 黎君若动情地说,我的几篇学术论文和一些科研成果,都是在高院长的指导下完成的。比如,介绍高云峰医师的活筋手法、中药促进骨折愈合、板式牵引架治疗股骨干骨折、钢针撬压法治疗股骨上段骨折等,这些科研成果都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高云峰老院长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生范金山撰文说,医院后,“高院长遇到贫困的患者,经常给人家拿钱看病。医院是国家的了,她没有权力不收钱,就自己出钱,但病一定是要看的!”有一位男性患者,因为高院长治好了他的病,为表达感激之情,医院打水扫地,干了一年多才离开。 高云峰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年,为了保证全村人的用水,她拿出3个月的工资来支援村里的水利建设;她还经常为贫穷家的孩子送衣物,为年老体弱的邻家老太太送饭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学生们的眼中,高云峰就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所以有不少同学都与她母子相称,叫她“高妈妈”。 李崇明是高云峰的学生,医院的骨伤科主任,多年来李崇明一直与高云峰母子相称。由此可见,她与学生建立起了多么深厚的感情。 医院的老员工李长升深情地说,高院长是一个既严格、又慈祥的人。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不知做错了什么事,高院长满院子追着打他,引来围观的人一阵阵哄笑。她就是这样一个心胸坦荡的女中豪杰,喜怒哀乐常常溢于言表。 高云峰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她不能容忍品德不好的人。 学生范金山谈起一桩往事。有一天,来了一位被汽车撞伤的患者,看他的表情似乎十分痛苦,他自带了一张X光片,照片显示右腿股骨中段骨折。可是,高院长检查后并没发现骨擦音,为辨明真相,在患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她故意用力地触碰了一下患者的“患部”,患者竟然没有剧痛的反应。她对患者说:“你没有跟我说实话,这个病没法看。”那人眼看纸包不住火,便只好说出了实情。原来,X光片是借别人的,他想让医生写个骨折的诊断证明,好让肇事方多赔些钱。高院长当然不会给他开这个证明,她用巧妙的方法避免了一次误诊。 高云峰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加入共产党是她的美好愿望。 高云峰的大弟子王新政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高院长诊治完最后一个患者,已接近下午2点了,家人送来的饭菜早已放凉了。她一边疲惫地脱下白大褂,一边认真地问王新政:“新政啊,你帮我问问组织,我是地主家的媳妇,我能否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新政当时是党支部委员。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高云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但是,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没有改变,她一生都在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做人,为人民服务。高云峰总是谦虚地说:“我能够取得一点成绩,都是党的教育和大家帮助的结果,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同志们。” 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 在那场政治运动中,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平乐正骨的五代传人高云峰,被污蔑为“地主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停发工资,挂牌批斗,游街示众,劳动改造,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每天清晨,人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年过六旬、头发斑白、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在医院打扫卫生的身影。“造反派”不仅在精神和肉体上折磨她,还残忍地剥夺了她为患者看病的权利,这对于一个把解除患者痛苦当成自己最大幸福的人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 在医院,当她看到患者痛苦地呻吟,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她感到揪心的难过。她请求“造反派”让她一边改造,一边给患者看病,却遭到无理训斥。好多患者想找她看病,她只能无奈地摇着头说:“我不能看啊。” 即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高云峰仍牢记毛主席对她的殷切教导和勉励,坚信知识和技术总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她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古今医籍。她对儿子郭维淮嘱咐道:“在业务技术上,要向外国人学习,力求精益求精。” 后来武斗升级,在一次揪斗中,她的胳膊被扭断,导致骨折,却不准治疗,只能用一根旧纱布吊着。不久,儿子郭维淮也被带上了“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被隔离在牛棚,“造反派”还不许他们母子相见。 频繁地游斗、侮辱、挨打,让绝望的高云峰曾试图自杀过三次,幸好都被人发现。残酷的折磨使高云峰的伤势不断加重,这个治愈过无数骨伤患者的正骨大师,最后竟拖着伤残的手臂,瘫痪在床。 年6月3日,一代大医高云峰含冤辞世,留给了世人一个孤独的背影。 年7月27日,河南省卫生厅党组为著名正骨专家高云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穆桂英挂帅出征,保卫大宋江山的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中国人。但是,历史上却并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她只是戏剧舞台上虚构的一位巾帼英雄。 然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却有一位女郎中,她“挂帅三军”,创办了河南省洛阳医院、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河南分院正骨研究所(即洛阳正骨研究所),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中医骨伤医学的栋梁之才;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愈了无数的骨伤患者;她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为中医骨伤科学书写下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 她就是闻名遐迩、德艺双馨的一代正骨宗师——高云峰! (陈昌华,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长,著有文集《企业常青藤》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等 丁荣洛,曾就职于一拖集团公司,洛阳市作协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书籍报刊杂志。 丁冬,就职于招商银行洛阳分行,洛阳市作协会员,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书籍报刊杂志) 白癜风有什么中药制剂北京白癜风到哪家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jg/119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