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诗抄(第二辑) 希望之光作者:蒲素平太行愚公李保国 1 从古城保定出发,一列火车 咣当咣当开进太行山 开进百姓中间 无边的山坡上,果树似海,波涛汹涌处 一个人,穿着一双旧旅游鞋,鞋上 挂满奋笔疾书的泥浆 他埋首于群山中 那些苹果,那些核桃,那些板栗 那些惊雷闪电,汇聚成太史公笔下的六个字 ——太行山新愚公 2 荒凉了十万年的山坡,被 一个人喊醒 从历史的杂草乱石中抬起头 在阳光下开始松动自己 长出蜿蜒绿色的果树林 结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 在七月八月的阳光里越来越红,越来越大 堆满太行 八百里太行,已亘古十万年 一个人走出三尺讲台,把脚印 镶嵌在乱石上,把目光 滞留在荒山薄土之上 这寒冬 这酷夏 这大雾弥漫 这寒风吹彻 几百里外老乡一个个咨询的电话 是一块大磁铁 对于一个用铁做身体的人来说 不管他面朝哪个方向 内心都迎着磁铁 三十五年,一个大学教授 日夜朝着太行山奔跑 直到他躺下来,躺下来的 一把骨灰,被老乡们带到太行山的 这一块山坡和 那一块山坡 这熟悉的太行啊 安我身体,抚我灵魂 3 又一个黎明来临,黄金般的太阳尚未升起 大海在东方涌动 寒风吹动群星,他已踏遍太行山 一个叫前南峪的荒岭上每一个沟沟坎坎 他低头抓起一把杂土 制定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治山方略 土吸纳水,水吸纳土 一百四十万亩荒岭就呼啦啦生动起来 就活成树林的大海 山顶,洋槐带帽,帽遮青天 山中,果树满腰,腰生金银 山下,梯田缠绕,绕出仓满 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这拗口的专业名词,被老乡们说得亲切自然 他一步一步引领着前南峪 这个昔日荒岭之村 捧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的花冠 老乡粗嗓门的欢呼,成为最动听的声音 这沉睡了十万年的荒岭啊,恍若隔世 成了八百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绿养心,绿养神 绿养生命,万古不绝 4 太行临城,半山区 有一个美丽名字的山岭——凤凰岭 凤凰岭上无凤凰 凤凰岭被鹅卵石霸占了十万年 如果能种树多好,一个农民摇着头说 如果能种果树多好 种了死,死了种 再种,再死 上帝忍不住闭上了一只眼 大风一次又一次吹过 众鸟一次又一次飞过 凤凰岭上,村民仰头看天 一个比农民更农民的教授 走来了,他带着憨厚的笑 埋首鹅卵石,测算礓石层 一个比教授更教授的“农民”弯下腰 他,领着更多的农民 一块一块挖走鹅卵石、排除 体内的垃圾,打破礓石层 清除石滩下的强碱 开沟,建起保水层 水啊!水在眼里,水在体内,水在山岗 集聚,越聚越多 一种叫“绿岭”的薄皮核桃跳出来 当着春天的面,一下子 就绿了自己 绿了山岭 凤凰岭啊!自此 有凤凰飞翔 5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 “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通俗易懂的话里饱含科学养分 三尺讲台成了田间地头 田间地头成就三尺讲台 一个人,站在高冈领唱 万人合唱,苹果发光 皆因丰收而沉醉 皆因乡亲脱贫走向富裕 而成为光 一个人一生干成一件事,足以令人欣慰 一个叫李保国的教授说: “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 一是把我变成农民 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心有大爱,必会洒下 生生不息的光辉 心有大爱,必会与生生不息的光 融为一体 6 岗底王苹果,平山西北焦李核桃,曲阳杨核桃 是他手机里上千个电话号码里 一个个生动的人 知道是谁,又不知道是谁 知道名字的,不知道名字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老乡 不管这些奇怪的名字何时打来电话 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他 的解答都是一样认真,不厌其烦 用方言打着生动的比喻 水泽万物,悄然无声 太行啊太行,太史公 站在高山上临风执笔 重重写下浩然篇章 太行复太行,太行无形 太行者李保国 太行者有大爱 大爱者造福众生 太行者生生不息 光伏板发出了温暖之光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 照在魏县西野马村 照在一排排整齐的光电板上 照在村民薛庆堂的心上 哎呀呀,做梦也没想到啊 看看,咱家屋顶装上这光伏板 这就发上电了 咱就分到了钱!一年三千多块呢! 咱也摘了贫困户的帽子 薛庆堂兴奋不已地说着 这个平时三脚踢不出一个屁的老实人 竟然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竟然把一张脸笑出了花 核桃一样的花,一点一点舒展着 蔓延着,合着阳光的味道 如果沿着太行山东麓 沿着一条高压线向北走 走过临城,走过平山、走过行唐 走过一个又一个光伏扶贫电站 继续走,一直走到阜平山区 这荒凉了十万年的山坡 自从年一群电力人来了 把一排排的光电板装在老乡的屋顶 装在杂草碎石的山坡上 装在辽阔的阳光里 一户户家庭就受到电的照耀 那看不见的电 以光的形式 被村里的光伏电站收集 上到电网,被全额收购 在供电公司的一张表上,我看到一组数据 阜平县六十个光伏扶贫电站,覆盖一百六十四个贫困村 累计发电量一亿千瓦时,收益九千六百六十一万元 一万零七百五十个贫困户受益 一万多户啊,我的心禁不住一动 每一户都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 今天,这些一个一个的脱了贫人啊 有多少老人妇女和孩子 行唐上滋洋供电所扶贫记 1 年3月22日,太阳升起一丈高时 一支施工队叮叮当当的劳动声 在行唐南庄村黑小麦基地上空响的正欢 黑小麦睁开眼开始生长时 一台配电变压器已安装了大半 以静制动的变压器 在春风里显得自信、安静 衬托着十一座大棚,三百亩黑小麦跃跃欲试 农民王防震有点激动 在劳动的工人身边来来回回走着 一边走一边念叨着 电足了,能浇地了 我的黑小麦就啥也不怕了 他看见了身后的好日子 2 晒太阳赚钱。泉子头村的王占平说 这可是电力人给俺们的“阳光银行” 上碑镇杨村光伏扶贫电站,在阳光下 铺展身体,用力吸着阳光 这个装机容量八十四千瓦的电站,年可发电十万度 疙瘩头、顾阳关、泉子头等等十五个贫困村 一户一户的农民 就打开了新的生活模式 3 年4月26日,北郝峪村的赵建新咧着嘴笑了 刚刚售出十五箱鸡蛋,七百多斤 他说,这功劳得属于供电所的帮扶队啊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可俺们这儿,除了山除了乱石啥也没有 没资金,没技术 帮扶队帮我们制定了特色养殖脱贫计划 提供资金,还架了电力专线 从省城请来农科院教授给我们培训指导 你看,十五家养殖场就一个个建起来了 这里就成了一个养殖基地 我们这个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一步一步走向了富裕 为十八盘村架一条线路 十八盘村地处涞源山区,山地贫瘠 十八盘村紧临空中草原,山高缺电 十八盘村旅游业受到限制,村民一筹莫展 给十八盘村架一条线路 一群电力人扛着工具、角铁开始上山 道路是弯曲的,他们行走的脚步 是弯曲的,他们 扛着的角铁是笔直的 一个年过五十的男人,脚下一滑 但他站住了 一个年轻的小伙,扛的角铁最长 他嘴里哈出的气,白了一片山坡 另外的人,刚好转过弯 我看不见了他们 一个山头上 几个穿蓝衣服的小伙,刚立起一基电杆 一个穿红衣服的小伙,爬上电杆去作业 他们相距三四米的高度 他们谁也不说话,他们在风里 专注于自己的劳动 多静啊,风也不刮了 让他们专注地劳动吧 一二三、一二三 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呼吸 哦,当我写到这儿 一抬头看见十八盘村正亮起灯盏 那大大小小的光亮 比星星还多 本草养生记 ——邯郸前郭庄养生小镇扶贫采风 作者:青小衣 1 前郭村不大,人也很少 来的不多,去的也不多 村庄像一个鸟巢,处丘陵地带 村民世代居住这里,自我修炼阴阳之道 掌握做人做事的平衡术 在这里,村民皆是神农 植百草:艾叶、荆芥、黄芩、佛甲草 丹参、知母、孔雀草、黑苦荞、八宝景天 柴胡、当归、何首乌、射干、白芷 这一小抔人间烟火,有自己的火候 和度,识时务,不出格 懂得济世救人。但日子都过得像拧螺丝 紧巴巴的 2 他们以植本草的出世之心 做养生的入世之事。但草药也有虫灾年 也有丰收了卖不出去 只好当做饲料喂了家畜和牲口 多少年了,药农们守着草药过着穷日子 专家来了,在这里建立了农村合作社 技术人员来了,定期到田间地头做指导药农没有了后顾之忧 种植草药的积极性更高了 前郭庄有了新名字——本草养生小镇 3 他们制药,起初医治自己 酿药酒,一人饮一家无疫,一村无疫 做药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地头墙角,摘一把薄荷、金花葵 泡养生茶,与天地相应 如今,他们全村种本草 把各医院和药房 煎成汤汁,流进病人的身体里,流进生命里 治病必求于本,草即是本 他们把小爱化为大爱,靠近救世主 4 我们从老村到新村 再到新民居。迎着村民们的笑脸 穿梭在草药香中,更懂得了以默养气 以瞑养血,以五谷养五脏,以本草养气血 日子富了,步子也越走越轻了 前郭庄人更注重药食同源 以食排邪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从十二节气养生,到四季养生 5 山谷是苦荞,山坡是车前子 倘佯田头路旁,似乎听到了扁鹊 在此踏勘草药的脚步声 集体有了收入,村里才能办大事儿 村民才能有大收益。合作社正酝酿大动作 建立一个老年康养中心 既养老,也养生。城里喜欢老味道的病人 老人,住到这里来,与本草为伍 一切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草是,人也是 6 万物之纲纪。土承载了众生 上土养生,中土怀柔,下土藏宝 这里的土皆滋养本草 这里的水皆汤汤,背负天命 古井随处是,井水大雨不溢,久旱不枯 水长命,饮水之人亦长命 古井傍古窑。洞内冬温夏凉 存放粮食和药酒,也在非常之时存放人 如今,沟渠纵横 水也是命,草药的命,药农的命 7 村民更懂得,平常心也是道 他们建豆腐坊,织布坊,桃园林 桃树底下种黑苦荞。阳气温煦,阴气柔静 最终,化气成形 食五谷本草的长寿人 把天、地、人合为一体。人与天地相应 是为本草学 孙思邈、李时珍有书为证 惦念老家作者:徐国强题一间土坯房 这就叫岁月的侵袭:散架的门窗 已松懈于昨日的风雨,土坯 已露出里面的草节,顶上的灰瓦 排列着往事,有些凌乱,有些不着边际 倒扣着,这大队的舢板集团,它们从哪里来 却在这儿弓着身 一直在想着直起腰 用自己的力量,将好日子,昂首背起 曾经怀抱着一家人 躲在雷电放过的乡间一角,在够不到温饱的 土岗上,在兄弟分家得到的“穷”字上面 我的母亲为点燃一缕炊烟,艰难喘息 当一场大雨 将地上的鞋子一一漂浮起来 整整一年,阴郁,就会成为 这个家的日常 在这个被称为 “下洼子”的地方,在底层之底 在侄子盖起的二层楼房旁边,这间 未拆除的老屋,文物一样 铁证着,我们有过的生活 为了一口饭 为了一顿饱饭 为了一桌好饭,我们奋斗了 一辈辈都在苦苦挣扎 拼命付出,流血流汗,前赴后继 土坯房以自己的残损说破生活的真相之后 如今,连有用的杂物都不在这里面存放了 因而,就使我诞生于此处的哭声 拥有了一个得以舒展荡漾的小小场地 年5月6日 一株桑叶牡丹 一盆怒放的桑叶牡丹,是本村有史以来 极其独特的景象,呈现着 我侄媳妇奇异的偏好,成为一个,开创 在新房的客厅 聊天时,加进来一种花语 在彼此的对视中挤过来一张张笑脸 在嬉戏打闹的孩子之间,多了一个 存在:也在嬉戏的蓓蕾 也会打闹的蕊柱,花与人在此相互映照 在庭院的 黄瓜叶子,大白菜叶子,辣椒叶子 一畦一畦的 围拢中,桑叶牡丹的叶子,与它们不大一样 在墙外的 柳树枝干,杨树枝干,榆树枝干 一排排的 环抱中,桑叶牡丹的枝干,与它们不大一样 在田野的 小麦根,玉米根,棉花根 一亩亩的 簇拥中,桑叶牡丹的根,与它们不大一样 今天,桑叶牡丹的开放十分强硬 这是桑叶牡丹时代,谁也无法阻挡 其实,土 是相同的 相同的土地养育不同的儿女,土攥着我们的命 相同的土壤培植出不同人不一样的第五个季节 不在大棚里,就在露天 在村街镇口,在五颜六色的集市之上 年5月7日 父母的逻辑 父母在世的时候 经常提醒我们:“对你大哥要好些” 直到这句话变成了遗嘱 撂给他们其余五个孩子,隔着坟墓的黄土 原因是,一家人进城时父母偏偏将大哥大嫂 留在了老家,土里刨食,没能挤进吃商品粮的 队伍。父母的想法是 要有人守住这个“根据地” 为动荡的生活 留一条退路 把当年一个小伙子渐渐熬成一个牙齿掉光的 老人,我大哥究竟才享过几天福? 时日有限 年月可数。我们的 那个叫做“小康”的孩子,走丢了多少年啊 如今,凭着对一块糖的记忆 找回了家,见到了 已经当上太爷爷的我大哥,他 竟像许多老年人一样,脑子开始犯起糊涂 他是一个见不得别人对他好的人 活在一块掰开的高粱面饼子之间 从来不认识甜 只习惯于憨笑着,默默受苦,吃苦 大嫂埋怨了父母几十年 几十年,父母总是陪着笑从不多说良苦的用心 父母的逻辑是:人的根据是命 命的根据是粮食,粮食的根据是泥土 手里的泥土再贫瘠也能生长禾苗 年头再不好地里也会冒出一两株迎风摇曳的五谷 “小康”是一个古老的新词 我多想让老家的日子尽快好起来呀 以便解开大嫂脸上 拧得让我的心时常发紧的 眉头,彻底换上笑 并让笑的面积不断扩大 直到能将她的四个孩子全部用笑裹住 能将她嫁到徐家的种种遗憾全部用笑裹住 我们这些人 往上捯到三辈 谁的头上不是顶着高粱花子 谁的鞋上没有沾着施有农家肥的泥土 对于我们来说,“全面小康” 就是在回复无言的原野,告慰辛勤的先祖 就是在安置我们的梦魂和情思,解决 亲人的忧患和家里人的疾苦 这里的风吹草动牵连着我们的神经和情感 农民的悲喜就是我们的哭笑 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呀 这是我们由衷的心愿,是手心对手背的惦念 天经地义 铭心刻骨。让我的心跳加快些 全面迎接,这一切,全面到来 “咚咚咚,咚咚咚”,打起激烈的欢庆的锣鼓 大前年,我八十三岁的大哥过世 他倒下,平原上腾起一场少见的大雾 不识字的他,背影写着碑文 他转身离去,隐没于一片潮湿的模糊 我的泪水喷涌而出,像洗去 镜子上那层水汽一样,刷出雾散天晴 又见大哥的满堂儿孙,在我的 记忆中如常进出 我满眼所见的,均系一幅幅 我所熟悉又痛失我爱的往日的乡村画图 年5月8日 承德乡村纪事作者:张秀玲张百万村扶贫笔记 这一剪子下去,是河流 这一剪子下去,是太阳 在丰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老师正手把手教着剪纸 一张张的纸,在手上 有了表情和呼吸 剪刀,含着光 请来花朵临摹春天 请来大树送给飞鸟 请来孩子拍起小手 掌声在纸上响起来 新时代的农民,握在手里的 不应该只是锄头和镰刀 还有远方和梦想 脱贫不再是口号 你看,无数双手翻新日子 站立起来的村庄 正在阳光下,向高处行走 村里的好多人 已经拥有技艺 他们在纸上剪出出路 不再惧怕夜,已经学会了 呈现满天的星星 于凤兰的处女作 一边是蝴蝶,一边是花朵 中间是红红火火的四个大字 当她展示的时候 大家不约而同念了出来 “祖国万岁” 这声音清澈,响亮,充满深情 周台子的春天 春天的阳光照进老年公寓 七十八岁的周爷爷 睡得又甜又香 崭新的百元钞票 一半压在枕头底下 一半在他花白的头发旁 窗上花朵的光影 从他的梦里斜伸过来 这钱是村委会的人刚刚给的 滦平县周台子村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月月都能领到养老钱 每次他都会把钱 举起来,一张一张地看 看着看着,他会咬一下自己的手指 然后咧着嘴说,是真的 有一次让风吹跑了一张 孙子帮他追了回来 他说他心里早就明白 他就是想知道 这日子有多么真实 青松岭印象 这些年,一直在找寻 直到走进兴隆 遇见青松岭 才知道,自己所要找的 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一切都刚刚好 红墙灰瓦的村庄 不紧不慢的河流 枝头上的青与黄 以及万物喂养的光辉 与草木结缘,与苍山对话 数一数木栅栏上的牵牛花 开出了多少好时光 远方,高傲的飞翔 打开苍茫与辽阔 必须带着深情和热爱 才配走进这里,见证 从虚到实的新农村 怎样把日子举高 怎样把开放开发转换增值 转换成花果之乡 成为美丽乡村的代言词 脊背弯进泥土 是为了给前方让路 影子推开落日 是为了让天空更加高远 世世代代的青松岭人,都知道 这九山半水半分田 就是祖传的故乡 只有让汗滴在石头里发芽 让骨骼比山峰更坚硬 幸福才会在光阴中拔节 这里的人们 拥有了新的权力 比如调动阳光与河流 比如让风顺从方向 比如把美好安排得如期而至 那些果实,晶莹,饱满 它们不会辜负这青山绿水 带着甘甜和梦想 带着乡亲们的目光 远走海外和他乡 让故乡,蒸蒸日上 每一次回首 青松岭的山峰和草木 都似亲人的眼神儿,相望 风中的哈里哈 哈里哈满语的含义是犁铧尖 汉语的意思是有山岩的峡谷 让人很自然联想到 轻风,泥土,种子,田野 想到暖融融的阳光 想到连绵的山峰 在望不到边的土豆面前 不用浪费你的想象 辽阔涌动着辽阔 苍茫连接着苍茫 看不见大地和天空 浩浩荡荡的绿 以海的形式呈现 荷兰十五,这个马铃薯的新名字 写在种植基地示范牌上 村庄也有了新的记忆 乡亲们还是习惯叫土豆 就像是一位母亲 叫自己孩子的乳名 这些土豆,不会辜负土和雨水 更不会辜负脱贫攻坚的意义 向着光,努力生长 它们的花朵 粉得鲜亮,白得通透 与金黄的油菜花遥相对望 走在这里,有足够长的小路 用来奔跑和相遇 用来迎接哈里哈的真实身份 河北美丽乡村精品片区 一次次把大地撑高 又一次次把大地掏空 这些用了再用的泥土 是乡愁的存根 哈里哈,借用这些土豆 打开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 无论走多远,它们都会记得 伊逊河,钓鱼台,猎苑小镇 会记得木兰围场的家园 会记得秋日里弯下腰身 把自己带到尘世的那个人 风中的哈里哈 几匹马悠闲地走过 叮叮当当的铃声 恍如乡村的脉搏 后甸子纪实 两千亩的果树 开出多少朵花 平泉后甸子村的人们 心中就有多少梦想 这些花,相互敬畏 风一吹,花香填满日子的缝隙 与一朵花在隆冬里相约 是要有预谋的 需要改变身世 需要在光阴里逆行 需要疯狂地开放 开出产业扶贫的使命 开出绿色发展的向往 不浪费每一份深情 让强村富民这四个字 从墙上走下来 走进四百零三户的大门 给幸福找到归宿 没有理由拒绝早来的春天 也不会拒绝新生的事物 增收产值分红小康 这些词语,用内心的温暖 打开泥土深处的陈年旧事 铺成一条向上的路 你看,温室里那些 闪着光芒的果实 比季节提前抵达 芳香和美好 让土地懂得了挑战和机遇 果园的下面是幸福街 阳光下的两位老人 在棋盘上调动着千军万马 他们不时传出的笑声 给诗意添加新的表情 茅荆坝的乡村大道 家里都有小汽车了 马车已经没啥用了 劈了当柴烧吧 儿子每次说这话 刘大川就会瞪起眼睛 吓得儿子闭紧了嘴 他不仅留下了马车 还留下一匹马 经常独自赶着马车,让鞭梢儿 摆动摇摇晃晃的夕阳 他想念那些旧时光,想念 和庄稼一起坐在颤颤悠悠的马车上 扎着蓝围巾的那个人 想念那种慢 想念和马蹄声共同走过的 深深浅浅的日子 在身子和谷穗 同时弯下去的那个秋天 他把鞭子挂在了斑驳的墙上 那一刻,他目光里的铁 化成了云彩 现在,还是这条乡村大道 还是这辆马车,还是这鞭子 只是尘土飞扬的大道已经变成了柏油路 而赶马车的人已经换成了他的儿子 马车上没有庄稼了 是山外来的一拨又一拨的游人 那云像一只大白兔在跑 那山太新了一定是刚洗过澡 那花好美好多呀,都开到天上去了 那小溪里铺满了银子 一声声的欢呼和尖叫 有时会让马车飞起来 他已经听惯了这些 几乎世上所有的赞美 在这里都派上了用场 马车不紧不慢地走着 这边是枫水湾温泉度假村 前边是茅荆坝森林公园 每次说完这两句话 他都会把鞭子甩得脆响 甩鞭子的那个动作 像极了他的父亲 大地上的书写——献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年” 作者:于力 光伏扶贫电站 就是光 伏在了地气之上 在冀西北逶迤的丘陵地带 鳞次栉比的电池板 有着同样的背景,同等的身量 它们怀抱温暖,精准到量身定做 均沾着雨露,等分着阳光 将绿色、洁净的表达公示在 广袤无垠间,蓝天白云下 任风云翻阅,任雨雪考验 这漫山遍野地集结 犹如神兵天降 众志成城,蓄势待发 当喷薄的日出发出夺目的号令 它们尽锐出战,一个不能少 向一座峰峦又一座峰峦发起总攻 攻克荒芜与贫瘠 收复信心和士气 神奇的光电效应 将哑默、冰凉的钢铁激活 内生出来的动力,足以点亮前行的灯盏 跃上一条条笔直的输电线路 ——架在天空的高速跑道 奔向炭火、奔向轰鸣 奔向灯火通明的乡村中国 草原天路全线贯通 草原天路起自张承、止于冀蒙,途经张家口市的赤城、张北、崇礼、沽源和尚义五个县区,全长.9公里。经过不懈努力,年底实现贯通。通过“旅游+扶贫”的运营模式,能持续拉动沿线个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闪耀的雪峰与漂移的云影 渐次消隐,霞光笼盖了苍穹 风电塔接踵而至,如摇臂式摄像机 录播延绵不绝的旖旎风光 春风的引擎转动巨型螺旋桨 蟠龙,一飞冲天 天空在闪电河里洗净 白得发亮的云朵剪辑得栩栩如生 被格桑花顶在头顶上奔跑 一不小心,跌进一泓一泓的淖泊 华北平原一路向北在此急停 一个旱地拔葱,就摸到阴山、穹庐 和马头琴低沉忧伤的吟唱 ——坝上的脊梁 左肩挑起田园、瓦舍和炊烟 右肩担着牧场、古堡与烽燧 风擎巨椽,写意这如黛江山 壮阔与美一起从桦皮岭上泼出 俄倾,白桦和胡杨又漫山遍野地奔涌而来 沙棘、柠条和柽柳不修边幅 顶着茂密的毛发日夜不停地在地下织网 疏而不漏,困住了风沙 伟岸的华北落叶松,针叶在冬天落下 被大雪覆盖、掩埋,日复一日 年轮的唱片缓慢地转动 一圈一圈向外延展着绿 稞麦和马铃薯,狭窄的无霜期内 坝上艰苦卓绝的农业 正艰苦卓绝地绽放 草原天路,从金戈铁马与黄沙蔽日 走过来的一卷锦绣 沿着你,天走近了草根 神走向了民间 日光温室微工厂 北风悉数吹空了季节 雪花封存坝下的农事 闲适开始晾晒 村庄遁入迟暮 绕过冷寂的田野 沿着乡村公路的两侧 你们走进住着阳光的暖房 经营立起来的鲜活 打理经久的春光 扑面的温暖 逼出体内携带的寒气 我摘掉眼镜仔细擦拭 这蒙尘的感官 视觉的错季 精耕细作如父母呵护儿女 希冀顶花带刺 绩效娇艳欲滴 林寒涧肃间踏雪寻梅 栉霜沐露里雪莲傲立 困境中的脱颖而出 肃杀里的瑰丽怒放 因为—— 钢铁铸造的架构 使命般支撑起风雨 泥土夯实根基 责任保温着地气 被时代唤醒的大地啊 被劳作整合了的四季 让时光保鲜 让隆冬逆袭 风电场 蓝天白云的画板 童年的风车长大啦 桑干河两岸 峰峦、公路和原野 风,长出了无数只翅翼 想让大地飞起来 天地间的塔钟 在云中看风、听风、捕风 时空在转动,分分秒秒 将金色的记忆收入囊中 风从未走开,光阴犹在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由裹胁着我们随风逐浪 变成了照亮前行方向的灯盏 驻村与创作 首先是爱 它源自最初的善良和感动 就像艾青用常含泪水的眼睛 表达爱得深沉 忙碌他们的忙碌,目光放远 关心他们的关心,脚步走近 手举起是一面旗帜 放下去就是一双浆 就像是当年桑干河畔的丁玲 脱下戎装剪去长发 把心住在温泉屯 让骨感的现实挤去浮躁的水分 在农事中感知节令 关怀粮食和蔬菜 盘腿弯腰虔诚地膜拜三农 就像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 走他的平凡路,怀揣着一个英雄梦 然后在夜深人静把涌动的鲜活 凝炼,敲击出远方的天空 (选自《当代人》年5期) 策划:骆英 主编:王爽 申请入会/在线投稿请登录中国诗歌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