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麻木,当心大病来敲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手脚麻木是肢体运动神经受损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大多是由于颈椎病、腰椎病、风湿类风湿、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运动神经纤维周边的微细血管被堵塞,微循环受阻,神经末梢纤维因缺乏养分而萎缩,运动神经元、神经纤维严重受损,神经的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下降而导致手脚麻木。严重者可发展为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等惨痛症状。

30%手脚麻木病患者最终瘫痪或截肢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手脚麻木病患者超过2亿,并且以每年10%速度增加,其中30%的麻木患者最终导致瘫痪或肢体运动障碍。目前,我国每年约有万手脚麻木病人发生肢体瘫痪。每年有很多手脚麻木病人因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瘫痪比例急剧上升,治疗手脚麻木刻不容缓。

医院颈腰椎间盘诊室王树生主任介绍说,引起手脚麻木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留意麻木的部位,可以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1、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

如果是一侧的手臂、手指麻木,那可能是颈椎病引起,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麻木,同时伴有颈肩部的酸痛、僵硬等症状。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受寒、枕头垫得过高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

2、上肢和腿麻木当心腰椎病

腰椎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它是由椎腰椎病变引起的上肢麻木和腿麻木,这种四肢分散麻木出现的情况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压迫神经可导致人体行动不便,甚至大小便失禁等。这种是属于腰椎病的范畴,根据情况需要到腰椎专科就诊,拍ct或者核磁共振,由专家确诊之后制定治疗方案。

3、手指麻木无力或是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腱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

4、单侧肢体麻木可能是脑梗先兆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那就要警惕是脑梗的先兆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同时还可能伴随言语障碍、半侧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紧急就医。

5、对称性麻木应防糖尿病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异常。

6、麻痛不止小心肿瘤

老年人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持续不能缓解,还要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肿瘤晚期远隔部位效应影响,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因此,未查出常见原因者,一定要做全面检查,比如肝、胃、血液等,女性需要特别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

专家提示:

当上述常见的病因排除之后,还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另一种可能是颈椎的骨质增生压迫了颈部脊髓神经,导致手足麻木。医院的骨科,最好是脊柱外科就诊,做颈椎X光片、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确实是颈椎脊髓受压,可以采取牵引或采用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如果压迫严重而药物治疗无效的话,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 

 手脚麻木应该如何治疗?

对于手脚麻木,不能单纯对症治疗,而是要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手脚麻木,医院进行检查,确诊病情,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祝您早日康复!

了解你的出汗,就能了解你的健康

人们觉得经常一身臭汗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大汗淋漓,如果你的排汗量异常,或者排汗的部位与众不同,有时可能意味着你的健康出了问题。当然,这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并非与别人不太一样就说明你生病了,但如果这是一个信号,请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警报。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建议你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适当地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   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汗腺过大时,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胃热,可服清胃热的中药。   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尤其应该多吃些海鲜,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8.私处出汗=湿热下注、肾阳虚弱      如果你的私处爱出汗,中医认为你的体内湿热下注,肾阳虚弱。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患细菌性阴道炎症的可能性会增大,甚至让私处气味变重。   建议:日常饮食要清淡,不吃冷食。平时可以用黄芪泡水喝。如果私处气味变重,医院做专门的化验检查。   在夏天就快要到来的时候,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欢乐度过盛夏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吧!

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神药转载《腾讯健康博客》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医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车,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西医教给老百姓的急救方法只是为等待医生前来治疗争取一些时间。实际上,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人体哪一种穴位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这就是郗穴。郗穴是我们人体专门用于急救的大药。人体的12条经脉上都有郗穴,见下表:经脉(阴经)肺经心经心包经脾经肾经肝经郗穴孔最阴郄郄门地机水泉中都经脉(阳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郗穴温溜养老会宗梁丘金门外丘急性疼痛,一般取阳经郗穴,比如,肚子疼可以在温溜、养老、会宗穴上找高升点,胃痛可取梁丘穴来按压,胆囊疼痛可按揉外丘穴,这些高升点穴位都是急救的大药,您使用时要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5~6分钟,长则20分钟不等,视病情的缓解情况而定。阴经的郗穴可以用来治疗人体的各种出血之症,尤其是内脏出血。比如,咳血可以按压肺经的郗穴孔最,尿血可按压肾经的郗穴水泉,女子崩漏可按压肝经的郗穴中都等,选穴时视您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些大药是我们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当急病发作的时候,可以在尚有神志和活动能力的时候使劲按郗穴;当我们身边的人出现急病的时候,我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那可是起死回生的善举。人生无常,我们一定要为之做好手到病除的准备。

最近看(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郄穴有所领悟。过去所写的文章未涉及过郗穴,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郗穴原来对治疗血症和痛症有如此大的功用。怪不得《人体自由大药》一书的作者武国忠先生道出一句:“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为了进一步了解郗穴对治疗血症和痛症的功效,尤其探讨利用郗穴一穴治疗急症的功用,遍查典籍,现总结于后,奉献给大家。

郗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4、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两穴配以犊鼻,血海,阳陵泉,阿是穴,还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5、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该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神经衰弱,癫痫;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等急症。

6、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该穴具充养阳气之功效,可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症。配太冲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视不明。養老穴对治疗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循環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7、膀胱经郄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故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委中则为足太阳合穴,膀胱经属水,水性寒凉,故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有“血郄”之称,膝为筋之府,本穴位居膝窝,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主治腰痛,半身不遂等。郄穴与合穴配合使用,祛风活络之功更为突出。如金门配大肠腧、委中、命门治疗腰痛效果颇丰。

8、肾经郗穴--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该穴是连通体表体内的一个穴位,可主治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如配合委中穴可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等症。

9、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郗门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该穴善治血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主治咳血,呕血等。曲泽归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行令,故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心痛,烦躁等,此外,本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关节之功,用以治疗肘臂痛,上肢颤动等。

10、三焦经郄穴--会宗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该穴具有吸湿降浊的功效。可治疗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等症。配听会穴、耳门穴治疗耳聋;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11、胆经郄穴--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该穴有传递风气的作用。可治疗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等症。如配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12、足厥阴肝经郄穴--中都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该穴主治血证,具有清肝泻热,凉血之功,可治疗急性肝炎、膝关节炎、子宫出血、疝气等疾病。

13、阴跷脉郗穴--交信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该穴有外散寒冷水湿的功效。可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等症状。如配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等。

14、阳维脉郗穴--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该穴具理气降浊之功效,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诸疾。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可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15、阴维脉郗穴--筑宾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该穴具散热降温之功效。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等症。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16、阳跷脉郗穴--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吸热化湿之功效。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症。

从上述十六郗穴各自的主治范围可以看出:(1)阴经郄穴多治血证.(2)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这些功用和治疗范围前人早有备述,这里需要探讨和总结的主要是那些一学便会,人人可以掌握的“一穴治疗”或“一穴救命”的郗穴和使用方法。就像《人体自有大药》一书作者武国忠先生所讲,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疾病而不能治疗急症,但大量的临床例证已充分说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以前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危机时刻》启发,曾经写过一篇《家庭紧急救护方法》的文章,其中对中风、休克、中暑、痧症、中毒、溺水、足转筋、心绞痛、急性腹痛、急性腰痛等这些病症从中医角度如何紧急救护进行过探讨,祖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对急病急症的处理很多在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宝,不失为人人可学、人人会用、简便易学而又简单实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现休克的紧急情况时,怎么办?是找医生还是打电话叫救护车?那样都要耽误一些时间,即使医生来了或者救护车赶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你懂得这些简单而实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间的人中穴,就可使患者苏醒,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不迟,此即民间所谓的[掐人中]。真正的急救,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前的当场施救,以赢得宝贵的时间。再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可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只要对这个穴位进行强烈刺激(强有力的按压),往往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医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过中医的简单取穴进行急救,只要穴位选的准,按压方法得当,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祖国传统医学可谓是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郗穴这味“大药”(武国忠语)也需要不同时间、不同火候的煎熬方显出其独特的疗效,更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当出现急性胃疼时应立即想到梁丘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该穴,持续2-5分钟,往往可以立即止疼;孔最穴,这可是治疗内脏出血的郗穴,使用时可用母指腹尖适度用力按压该穴;当有尿血症时,要马上想到水泉穴;女子崩漏、膝关节炎、疝气就找中都穴;急性腰痛时可随手取来养老穴;胆囊疼痛了就快按外丘穴;凡遇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那就是郄门穴的事了,按压的时间同前;外丘和阳交穴治疗急性头疼再好不过了;当出现头疼、咽喉肿痛、肠鸣腹疼的时候就选温溜穴;那么心疼、吐血、鼻出血怎么办?阴郗穴在等着你呢,平时经常按压此穴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地机穴,可治疗腹胀、腹疼,泄泻,这个穴位按压时间要长些,5分钟;筑宾穴,可治疗恶心呕吐;交信穴,可治疗月经不调、痢疾、肠炎;承浆穴,可治疗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齿龈肿疼。至于梁丘穴配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炎;孔最穴配膻中穴治療氣逆吐血等配穴治疗前以论及不再赘述。

当然,这些还很不全面,也需要大量的实践作进一步的验证,更需要同仁共同探讨,进一步挖掘这座瑰宝,在这里也肯望一些专家和学者以及爱好的同仁给以赐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yy/155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