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skullfracture)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占颅脑损伤60%。颅骨骨折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按骨折形态又可分为颅缝分离、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和穿入骨折等;按骨折部位又可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及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颅骨复杂性骨折的诊断及细节的观察亦有了较大提高。

1.线形骨折

线形骨折是常见的颅骨骨折类型,占颅骨骨折的2/3以上。表现为锐利而清晰的透亮的低密度影(图1),也可呈分叉或星状放射。骨折线宽度多为1~3mm,个别宽者可达1cm以上。骨折线大多发生在暴力的冲击部位,而很少发生在远隔部位。骨折线常以冲击点为中心向外延伸,一部分颅盖骨折可延伸至颅底(图2)。在观察骨折线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骨折线是否跨越血管沟槽压迹,若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压迹、静脉窦压迹、板障静脉压迹、导静脉影和蛛网膜颗粒区域时,很可能撕裂血管引起出血,注意观察有无合并脑外血肿;②骨折线是否通过鼻窦、中耳及乳突,若通过者亦属开放性骨折,可导致颅内感染;③骨折线是否通过脑神经管和孔,通过者可出现相应脑神经和伴行血管损伤的症状,此时应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结构的损伤的情况。

图1左侧额顶骨线形骨折CT平扫

左侧额顶骨可见线状透亮的低密度影,断端轻度移位

图2右侧额颞顶部线形骨折CT平扫二维+三维重建图

上图分别为CT平扫二维、三维重建图,显示右侧额颞顶部骨折线呈锐利而清晰的透亮的低密度影

2.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常见于颅盖骨,少数位于颅底、眶顶和枕骨鳞部。表现为多骨折线(两条骨折线或以上)相互交错,骨碎片分离、凹陷或错位。CT可显示粉碎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中骨碎片的数量、位置和凹陷程度(图3)以及观察颅内损伤情况。

图3额骨粉碎性骨折CT平扫

额骨可见多发线状低密度骨折线影及骨碎片

3.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几乎都是线形骨折(图2),仅偶见凹陷性骨折。普通扫描方法常难以显示,需行1~2mm薄层高分辨扫描,再行二维及三维重建。颅底骨折间接征象有:颅内积气和鼻窦、乳突气房混浊(图4),前者因鼻窦、乳突气房内气体经骨折线进入颅内形成,后者则因颅底骨折出血或脑脊液漏入所致,这些是颅骨骨折的间接征象,提示颅底骨折的存在。颅底骨折累及鼻窦及乳突气房时,亦称为开放性骨折。

图4颅底骨折CT平扫

左侧颞骨乳突部可见线状低密度骨折线影,乳突气房混浊

4.颅缝分离

外伤引起的颅缝分离并不少见,其意义与颅骨骨折相同,大多发生于儿童。颅缝分离可单独存在或同时伴有骨折(图5),各缝均可发生,以人字缝多见。正常人字缝宽度一般多在1.5mm以下,儿童亦不超过2mm,如超过即可确定有颅缝分离,常伴有骨折,也可引起颅缝错位或重叠。CT骨窗不仅可测量颅缝宽度,还可在同一层面比较两侧颅缝是否对称,因此,在CT图像上发现人字缝宽度超过2mm或两侧相差lmm以上,即可诊断颅缝分离,同时CT还可检测颅内损伤情况。

图5颅缝分离CT平扫

同一个患者不同层面左侧枕部颅缝分离,同时也可见左侧乳突、颞、枕部骨折线

5.穿入骨折

为锐器伤穿通颅骨,表现为缺损,骨碎片向颅内移位或伴颅内异物,即颅内可显示不透X线的异物,呈高密度影(图6)。

图6穿入性骨折CT平扫

右侧眼球、筛窦、蝶窦及颅内可见条状金属致密影

6.凹陷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大多位于颅盖骨。好发于颞骨,其次为额骨和顶骨,枕骨很少见。撞击物与头颅接触面积的大小不同,分别可造成环形或锥形的凹陷性骨折。婴幼儿乒乓球性骨折亦为凹陷性骨折,但无骨折线,属青枝骨折。凹陷骨折常表现为颅板全层向内凹陷,但内板凹陷多于外板凹陷,单纯内板凹陷者极少见。骨折线多不规则或呈环状,常部分透光,部分致密,为骨板断处凹陷和重叠所致(图7)。严重的凹陷性骨折常刺破硬脑膜,可伴局限硬膜外血肿。

图7凹陷性骨折CT平扫

不同患者不同部位(左为右侧枕部、右为左侧顶部)凹陷性骨折,颅骨全层向内凹陷

7.生长性骨折

颅骨生长性骨折是线形骨折不断扩大所致。当婴幼儿颅盖部线形骨折的骨折线中间有骨膜或蛛网膜、异物等间隔时,不仅阻止骨折愈合,而且骨折缝隙不断受到蛛网膜下腔、膨出的脑组织或形成的囊肿等的冲击,骨折缘逐渐被侵蚀和吸收,其骨折线不但不易愈合,而且其间隙反而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宽。CT图像上表现为不规则骨缺损,缺损边缘可见骨质增生,缺损较大时亦常可见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单纯骨折一般不进行MR检查。

[资料来源:《颅脑影像诊断学》(第3版),主编:于春水马林张伟国]

扫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yy/150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