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京工集团团委组织开展“月”读活动,团员们每月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通过“月”读活动,努力营造热爱读书、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读者能够拓展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本期“月”读推荐人

经济技术管理部桂诗源

《百年孤独》

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年出版《百年孤独》。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马尔克斯荣获年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年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

推荐理由

《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浓郁的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式的内核,幻想与现实的融合使书中的一切显得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和作者的内心所想巧妙地维持了平衡,这亦是其魅力所在。“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年他所获得的诺奖颁奖词,既是对作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故事内核最好的解释与说明。

精彩好段

他没有觉察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这么长日子外出之后,对任何一个有着清晰记忆的人来说,这种破坏都会觉得是一场灾难。墙上石灰剥蚀,角落里蛛网结成了肮脏的绒花,海棠花上有泥,横梁上白蚁啃出条条脉路,门臼里长出青苔,怀念在他面前铺设了种种狡诈的陷阱,对这一切,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毫不痛心。起义军代表团来到这里,招待他们的是一群穿着白长袍的、活泼的见习修女,她们活像一群白鸽子,被雨水打得到处飞舞。他走过了荣誉和怀念荣誉的阶段,到达了希望的终点。听到这音乐,阿玛兰塔想起了皮埃特罗,想起他黄昏时分佩戴的栀子花和熏衣草香味,此时她枯萎的心底开放出一朵由时间滤净了的怨恨之花。   

读后感

人生而孤独,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有人与孤独对抗着,还有人一生孤独却从不自知。就如《百年孤独》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该书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推动人奋进的动力,让我们在适应与探索中深入地体验人生,去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去敢于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独白与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因此,学会享受孤独,才能掌握自我,抓住命运的翅膀,自由自在地在人类世界中去翱翔、去探索、走向和开发未知的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xg/151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