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和视力虽然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比起眼睛,耳朵却总被忽略。为人们带来有声世界的耳朵,其实是个非常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伤”。

特别是疫情期间,人们容易产生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这恰恰是引发耳部疾病的导火索,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突聋、耳鸣和耳石症。非常时期,大家在积极配合防控新冠病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急症的及时诊治,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期,悔不当初。

疫情难免会让人精神紧张、焦虑、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波动,这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是如果反应过度,就会引发突聋、耳鸣及耳石症的发生;“家里蹲”期间,很多人起居无常,如果经常熬夜、睡眠障碍,这也会引起突聋及耳鸣;疫情让很多人不能外出活动,就多了很多空闲时间,他们就只能窝在家里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这就容易引起耳石症,或者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刷剧、玩游戏,这就容易导致突聋及耳鸣的发生;疫情暴发后,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及其他重要岗位人员,因为长期高压力高负荷奋战在抗疫一线,过度劳累增加了突聋发生的风险。

小编也注意到,最近我们新媒体平台上关于耳部疾病的科普内容突然遭到很多读者的疯狂翻阅,并在内容下纷纷留言提问,特别是耳石症主题的文章。还有,就是前段时间有个同事,她帮老同学的哥哥向我咨询关于突聋的问题(因为病人是某疫情防控小组的领导,从疫情开始一直忙个不停,从年前开始就没休息过,差不多天天连轴转),听到之后让我心疼不已,于是我就火速咨询了我的一个耳鼻喉科医生朋友,让他帮我确定一下我给出的初步诊断“突发性耳聋”是否准备,结果他的初步诊断和我是一致的,这个医生又给出了下一步的诊治建议,接着我迅速让同事转达给了这个病人,目前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规范化治疗。在这里,小编特别向一直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所有“逆行者”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由衷的感谢,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健康平安!”。

刚好值此“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本期“百年协和讲堂”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蒋子栋教授(他就是刚刚提到的帮我确定初诊是否正确的那位医生朋友),结合疫情期间自己门诊的实际情况,针对疫情当下最常发生的3种耳部疾病即耳鸣、突聋和耳石症,为大家一一进行权威科普,请各位童鞋提前做好准备,拿好自己的小本本和笔,一定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哦~

耳鸣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内耳或头部所产生的声音感觉。说的直白些,就是明明没有声音,却听到了声音。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耳鸣就是“耳朵叫”、“耳朵响”。

有人描述自己的耳鸣像火车轰轰响,有人感觉像知了叫,即蝉鸣,有人描述为坚硬的粉笔划在黑板上的那种尖刺的声音。还有人自我调侃说,白天跟别人说话听不清楚,晚上想安静休息了耳朵里却开起了音乐会……

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有耳鸣的经历,许多人为一过性的耳鸣,吃一点中药,调整一下饮食、情绪,耳鸣消失了,不再看医生。可是,有一部分人则出现了顽固性耳鸣,伴有头晕、耳聋,还误认上火,往往耽误诊治。

流行病学

据估计,我国至少有1亿耳鸣患者,并且耳鸣已经开始年轻化了。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症状,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健康问题。你可能认为耳鸣是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耳鸣了。在耳鸣患者中,65以上的老人占1/3左右,其余2/3为中青年。

耳鸣的好发人群

平时特别仔细,做事讲究完美;

特爱思考,爱钻牛角尖,爱较劲;

爱生气,易愤怒;

生活、工作、家庭环境处于紧张状态,压力过大、过度疲劳;

睡眠不足、睡眠障碍;

饮酒过量;

过度吸烟;

高胆固醇及高盐饮食;

饮用浓茶、含咖啡因的饮料;

长期佩戴耳机、工作环境过于嘈杂、经常出入噪音巨大的场所;

更年期

更年期妇女经常抱怨自己有耳鸣,但听力检查正常。除耳鸣外,她们还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症状,如用手触摸耳廓或用手轻叩头皮时,也会出现耳鸣。目前认为,更年期妇女内分泌失调、雌激素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耳鸣的主要原因。

耳鸣患者的临床表现

通常除了听到声音,还有:

睡眠障碍

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焦虑、抑郁

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下降

少数人有自杀倾向

耳鸣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耳源性疾病

人能够听到声音,是声波经过外耳、耳膜、中耳、内耳、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中枢,称为听觉通路。就像我们开电灯一样,需要通过拉开关线,启动开关,电线电流通畅,灯泡才能亮。听觉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能够引起耳源性耳鸣。

如外耳道堵塞;游泳呛水、擤鼻涕不当导致的中耳病变;梅尼埃病、药物中毒导致的内耳病变等都会引起耳源性耳鸣。

非耳源性疾病

耳鸣的患者在专科医生那里,会接受相关系统的检查。如果排除了耳源性疾病,医生就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排查,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肝病、肾病、甲亢等。如果排除了所有疾病,那么就可以考虑心理因素和精神疾病引发的耳鸣,如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小小的耳鸣,为我们敲响了耳科及全身疾病的警钟。

耳鸣的种类

1

理发后,碎头发掉到耳道,由于一端可以触到耳膜,用手碰耳后会听到类似敲鼓的声音,取出头发后,耳鸣消失。

2

坐飞机、登山或生气后会有短暂的耳鸣、耳闷,是由于中耳负压引起的,连接中耳和鼻腔的结构称为咽鼓管,很多人有类似的经验,捏鼻子鼓鼓气,张嘴抬抬下巴,用手指压压耳屏,咽鼓管通了,耳鸣、耳闷好了。

3

如果有人的耳鸣是搏动的,并且和自己的脉搏跳动同步,要小心颈静脉球瘤。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耳鸣才能消失。

4

如果有人的耳鸣伴有神经性耳聋、有的伴有面瘫,要小心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早期(一般小于1厘米)时无需开颅,可以接受伽玛刀照射治疗。如果认为是肾虚、上火,耽误诊治,较大的听神经瘤不仅加大对病人生命的威胁,也加大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5

耳鸣常常是身体损害的“警报”,许多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导致耳鸣,耳鸣往往出现在听力减退损害前,当发生耳鸣时应立即停药。高血压病人出现耳鸣或耳鸣加重,表明可能是病情在进一步恶化,或者是由于口服的某种降压药有耳鸣的副作用,需要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

6

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者,出现耳鸣,则应加强职业保护或者考虑调换工作环境;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耳聋的后期,患者出现顽固性耳鸣,如果能够早诊早治,不仅能尽力挽救听力,还能控制耳鸣。

耳鸣人的生活注意事项

1

含锌食物:缺锌是导致老年性耳鸣的一个重要原因。耳蜗内锌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器官。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耳蜗内锌的含量明显降低,影响耳蜗的功能而导致听力减退。含锌丰富的食物有鱼、牛肉、猪肝、鸡、鸡肝、鸡蛋、各种海产品、苹果、橘子、核桃、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等。

2

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高脂肪、高糖、高盐、辛辣、刺激、上火的食物。多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常吃豆制品,少喝浓茶,咖啡。

3

戒烟戒酒,烟中有害物质可损伤循环系统,加重耳内神经、血管缺氧、加剧耳鸣,故应戒烟。不要饮酒,包括白酒、红酒、啤酒和无醇啤酒,可能大家聚会时的一杯酒,医生的前期努力都白费了,许多病人都有惨痛的教训。

4

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身体疲劳状态时,均易使耳鸣加重,因此适当调整工作节奏,放松情绪,都是有益的。

5

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作息习惯,尽量不要熬夜。每天睡觉前,可用热水泡脚,以舒缓情绪,促进睡眠。失眠者可以服用一些安神的中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镇静安眠药。

6

远离噪声。很大一部分的耳鸣患者其实就是噪声的实际受害者,他们因噪声而有了耳鸣,同样是因为噪声而使耳鸣现象加重。

7

注意正确的擤鼻办法,要按住一个鼻孔,另一个鼻孔用力,如果双鼻同时用力,可能会引起咽鼓管压力增大而导致中耳炎。

蒋教授的肺腑之言

1

出现耳鸣,首诊耳科是必须的,而事实上,导致耳鸣的各种疾病又要远远超出了耳科的范畴。不过,只有先从耳科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搞清楚导致耳鸣的可能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

耳鸣是医学界公认的顽疾,在治疗方面,一定需要医生的耐心,病人的耐心(病人经常抱怨,医生治疗一周,耳朵还叫,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没有一吃就灵的灵丹妙药)。有些患者追求根治,往往欲速则不达,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3

俗话说的好,没有万能的医生,没有万能的药物,只有万能的骗子。目前,在耳鸣的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物。大多数医生选用的是维生素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即改善微循环、安神的药物。同样没有特效的治疗,部分耳鸣病人往往会病急乱投医,随便花钱买一个几千块的耳鸣掩蔽器,期望耳鸣消失,其实不然。这方面的纠纷时有发生。

4

部分耳鸣是情绪问题的局部表现,部分病人可能为神经衰弱、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如果已经医院确诊,一定要专科医生的专科治疗。大部分这类患者,通过专科治疗后,耳鸣是能够消失的。此时,耳科医生的能力非常有限,重复和过度的检查及治疗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5

耳鸣患者一定要学会放松。目前在医生的帮助下,大部分耳鸣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要知道,放松绝不是放弃,退一步也许就是给自己的一个恢复机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有助于耳鸣的康复。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这样的耳鸣患者:他们费尽心思,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耳鸣治疗仍然不见效。或许是不得不接受现实,当渐渐放松,放平心态后,耳鸣反而自然消失了。

6

保护听力,保存希望。有些患者由于备受耳鸣折磨,产生“希望自己耳朵全聋,耳鸣自然消失”的想法,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通过某些破坏手段导致耳朵全聋后,有些耳鸣不但没有消失,还可能会出现颅鸣(自觉脑内如虫鸣响)。只要耳朵没全聋,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听力!只有尽可能地保存听力(即使是残余的),也就是保留了自己耳的功能,为医生和科学研究的突破留下足够的时间,帮你摆脱耳鸣的梦魇。

突发性耳聋

世卫组织称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岁至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是造成听力下降的“罪魁祸首”!数据显示,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人在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而全球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正在不断增加。

对于那些受到听力障碍煎熬的人来说,听不到声音,就等于关闭了他们聆听世界的一扇窗。听力一旦损失,就不会再恢复。

为了让年轻人更安全地听音乐,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共同公布了新的有关音量的健康准则,包括在个人音频设备上增加监控音量和时长的功能等。该标准是在世卫组织“确保听力安全”举措下制定的。这一举措旨在改善特别是年轻人的用耳做法,既包括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接触音乐和其它声音,也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

听力减退

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根据听力减退的程度不同,又称之为重听、听力障碍、听力减退、听力下降等。

耳聋

耳聋是指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耳聋”的人大多有极重度听力损失,即基本或完全听不见,他们常用手语沟通。

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或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以前突发性耳聋多见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现在正频频降临到青少年身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占到30%。突发性耳聋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

听力损失和耳聋的原因

病因复杂,发病诱因众多,多与熬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血脂高、糖尿病以及天气变化相关。有的与打电话过多、打枪、放炮、听随身听以及迪厅或音乐会的噪声刺激有关。这些诱发原因可能导致内耳供应血液的血管痉挛、栓塞、内耳膜迷路病变、内耳出血,致使听力突然下降。

听力损失的影响

功能影响

听力损失最影响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听力损失得不到处理的耳聋儿童会出现语言功能发育迟缓。

社会和情绪影响

与人沟通会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导致孤独、孤立和沮丧感,特别是对听力损失的老年人而言。

经济影响

据世卫组织估计,听力损失得不到处理,每年给全球造成的费用达亿美元。这包括卫生部门的费用(不包括听力设备的费用),教育支持的费用,生产力损失和社会费用。

在发展中国家,听力损失和耳聋儿童很少接受学校教育。听力损失成年人的失业率也更高。即使找到工作,和一般劳动者相比,听力损失者在职场中处于较低级别的比例也更高。

听力损失的预防

远离环境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听觉器官长期处在兴奋状态,促使听觉功能极度紧张疲劳,造成听力下降。

而且噪音环境容易使人心情烦躁、失眠,以致血压升高、心脏排出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内耳供血,从而影响听力。

合理使用耳机

经常戴耳机,后果很严重!韩国已有17%青少年患“噪音性耳聋”。耳机的不合理使用正在“损耳于无形”!如果每天超过89分贝音量听音乐,时长达1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

下面微博用户的亲身体验足以说明不合理使用耳机的危害:

戴耳机应严格遵循“60-60-60”原则:

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

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千万别戴着耳机睡觉睡觉过程中姿势难以掌控,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机,给脆弱的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嘈杂的公共场合尽量避免听歌

当你发现在嘈杂环境中音量调大到60%的时候还听不清那就该摘下耳机了,再接着听只会损伤耳朵。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尽量少戴耳机,尤其是耳塞式耳机,如果要戴可选择头戴式耳机和降噪耳机。主动降噪耳机可以很好地保护听力,减少听音乐时的噪音影响,从另一方面帮助我们降低耳机音量。

少掏耳朵

耳道皮肤比较娇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使用软质棉棒,不要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朵,且深度不宜超过2厘米(一元硬币的直径约2.5厘米)。

别用力擤鼻涕

擤鼻涕用力过猛会增高鼻内压力,鼻腔分泌物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现在就戒烟吸烟的人会比不吸烟的人更早丧失听力,且更容易患耳部感染或在大的噪音影响下听力下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吸烟者听力受损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要高出15.1%,而被动吸烟者所受到到的影响更大,他们听力受损的几率要高出常人28%。

过量饮酒

如果受到长期、过量酒精刺激,耳部主要会出现耳朵发闷发胀、突发性耳聋等情况,导致听力受损。

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另外,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较大,有一部分人会比较急躁,还有些人性格十分内向,容易钻牛角尖。

吃得太“好”

高油脂、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是听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为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而这些“富贵病”会对听力造成损害。据调查,老年耳聋中70%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耳聋程度也越重。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耳蜗微动脉阻塞,而糖尿病也会加速耳蜗血管内皮增生,降低血供,缺血情况下的耳朵就会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

打喷嚏时不要捂紧口鼻

有的人打喷嚏下意识的捂紧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开车、坐飞机、潜水时注意保护耳部

开快车时风噪声可能超过分贝,对听力损伤很大。所以,建议开车时关上车窗。此外,坐飞机时飞机起飞、爬升或下降,气压会发生剧烈变化,对耳膜产生影响,轻则造成耳朵不适、耳鸣,重则可能造成耳朵极度疼痛、头痛、耳膜穿孔等,影响听力。潜水时也会出现。潜水和坐飞机时要注意保护耳朵,坐飞机耳部不适可以通过吞咽、咀嚼、打呵欠使咽鼓管张开,缓解耳痛。潜水时可戴上耳塞。

药物使用

生病时不少人都会使用抗生素,但滥用抗生素一样会损伤听力,导致耳聋。许多药物包括抗生素以及一些退烧药、镇痛药等,都可能对特异性个体或者敏感性个体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这些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才能服用。切勿私自服药!

别太劳累,保证睡眠

从临床上看,长时间熬夜、休息不好、睡眠不足、身体处于疲劳状态都是突发性耳聋的诱发因素。比如,不少白领反映耳聋前曾连续加班,感觉十分劳累,学生患者多表示在考试前有熬夜的经历。所以在工作学习的同时要保证休息和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忽视感冒、鼻炎、咽炎

很多人耳朵感染炎症都是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特别是鼻炎、咽喉炎、感冒等都会引起中耳炎等耳部感染,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耳石症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眩晕的发病率约为8%,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但是,由于眩晕发作时,客观体征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已经证明的可导致眩晕的疾病有80余种,因此不容易诊断和鉴别。在诸多可导致眩晕的疾病中,“耳石症”引起的眩晕较为常见,大约占到三成,而且误诊率极高。

耳朵还是平衡器官

我们的内耳有两部分,一个是耳蜗,它是管听力的,另外一部分叫前庭,它是管平衡的。前庭包括球囊、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这三个半规管是互相垂直的。耳蜗如果产生了问题,听力就会下降,就会出现耳聋;如果前庭出现了问题,就会发生眩晕,这是内耳的两大功能。

球囊、椭圆囊的表面有一层胶质膜,胶质膜表面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被称为“耳石”。球囊、椭圆囊被称为耳石器,这就是每个人耳朵里都有石头的由来。

耳石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长着,不像胆结石、肾结石是生了病以后才有的。在坐电梯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是往上还是往下,汽车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这靠的都是耳石,所以耳石又被称为位觉砂。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当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的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

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是指头晕是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按秒或按分钟计算。所谓位置性是指当患者头部变化位置使患耳向下时突然出现眩晕,如一起床晕了,一躺下晕了或是躺着一翻身晕了,是一种天旋地转的晕。

耳石症发生的原因

耳石症是临床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人群终身患病率为2.4%。耳石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使得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所致。这些脱落的耳石会进入到半规管的管腔内,如人体的头部位置发生与重力方向偏移的改变后,颗粒则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从而就会向大脑传递神经冲动,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的眩晕。

耳石症的症状和表现

从临床症状的出现时期判断,主要在晨起、躺下、翻身时发作,发病前无任何先兆。

典型的表现为眩晕,有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一般在头位变化1~4秒钟后才出现,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1分钟。在耳石症发作时,尽量保持不易诱发眩晕的体位,即保持强迫体位,并避免快速的头部运动。

这种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是患者觉得房子转了,床翻个儿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反复刺激体位,眩晕症状会反复出现,但是会逐渐减轻,出现“疲劳”现象。

特征性的位置性眼震,是其重要体征

这是因为耳朵与眼睛之间有一个神经通路,耳朵里的半规管一旦受到了刺激,那么就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表现为眼睛会在一个方向不停地规律的运动,这叫眼震。

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恶心、呕吐、心慌、憋气、面色苍白、血压高、血糖高甚至大小便失禁。患者感官上还会出现身体漂浮感强烈、平衡感下降以及幻视等现象。严重时患者面色蜡黄、大汗淋漓,无听力下降和肢体活动障碍。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头晕。

什么样的人会得耳石症?

中老年人

耳石症在中老年人中较高发,60岁是高发年龄,尤其是女性。这是因为人越年轻耳石粘的越结实,年龄大了就会导致内耳局部结构发生老化或退化,使耳石的粘性随之变差,耳石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下来,就像饼上的芝麻掉下来一样,耳石症就发生了。这种原因引起的耳石症占70%左右。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人易高发,这是因为耳石是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可能会引起局部结构的变化,导致耳石从正常的位置脱落下来,从而发生耳石症。

偏头痛

耳石症患者中,26%为偏头痛所致。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前庭血管痉挛致使耳石脱落。此种偏头痛的耳石症更常见于儿童。

外伤或手术震动

比如发生车祸,外力撞了耳部、大脑,或耳朵做了手术,或在乘车时因为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导致颈部损伤,这些都会引起小晶体的“机械性”脱落,从而导致耳石症。

蒋教授说,他曾经接诊过一个病人,耳石症发作之后又反复发作,仔细询问病史才知道他是拳击运动员,后来他改行以后耳石症就不再复发了。

他表示,现在患耳石症的年轻人也不少见,主要是因为买车的人多了,所以他建议开车的朋友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避免碰撞,在汽车启动的时候慢一点,在行驶过程中尽量减少颠簸。

炎症

像感冒着凉或者中耳炎等可诱发内耳炎症,在前庭耳石器发生水肿的时候,也会出现“小晶体”脱落,从而导致眩晕症状。

长时间低头的人

近年来,长时间玩手机、使用电脑的“低头族”得耳石症的越来越多了。

剧烈运动

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像打球或玩游泳时过度甩头就会引起耳石症。

由某些疾病因素引发而来

如梅尼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疾病会导致半规管缺血损伤,从而诱发耳石脱落。

其他原因

这种眩晕发作可能与患者过度疲劳、熬夜、睡眠不足、精神刺激、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噪音、高热、吸烟、喝酒、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药物中毒有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如何预防耳石症?

不要猛躺猛起,睡觉时翻身也不要动作太快,特别是中老年人;

合理生活,作息规律,不可过度劳累,不可熬夜;

控制情绪,调节心理,不可压力过大,保持心情舒畅;

远离噪音;

女性可以适度补钙;

换季时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出行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

不可过量吸烟、饮酒;

控制好血压,保护好血管;

避免长期伏案工作;

平时多注意身体锻炼,但不可剧烈运动;

积极治疗梅尼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感冒、中耳炎、骨质疏松、偏头痛等各种疾病;

合理用药

耳石症的治疗

对于耳石症的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是现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立竿见影。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临床设计一套患者头部位置变换的方法,使自由游动的耳石微粒通过重力作用,从半规管移出,回到椭圆囊,不再引起眩晕等病理反应。

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在门诊操作,治疗时间是10分钟左右,一般可一次复位,80%的患者可治愈,但有50%的人会在5年内复发。如果一次不成功,一周后可再次进行复位。

通过中医辨证口服中药,可明显减少再发次数。少数缠绵不愈的耳石症也可通过手术治疗来达到治疗效果。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其他疾病继发的耳石症,要针对原发病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免耳石再次迷路了。

耳石症其实有一定的自愈性,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他们内耳脱落的石头可以自己回去,或被半规管里的淋巴液吸收。还有一部分人十几年也好不了,每天晚上总是不敢往一边躺,用被子或靠枕把背部挤住,防止晚上翻身诱发眩晕。所以专家建议,一旦发生耳石症,医院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及耳石症治疗。

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得简单、有效。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错误的方法和粗暴的操作,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表现为复位后患者睡觉可以翻身,但出现行走不稳、感觉漂浮、眩晕加重,对于有颈椎病的患者,不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瘫痪,甚者可能危及生命。

耳石症复位后的注意事项

为了避免复位后的耳石再次脱落发病,在复位治疗后要注意这些:

1

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由于复位治疗时耳石移位,有的患者当时没什么反应,也许随后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眩晕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会呕吐。另外,静坐半小时也有助于避免复位成功的耳石从椭圆囊重新返回致病的区域。

2

复位治疗后,病人眩晕消失,但会出现头胀闷感、头皮紧箍感,走路漂浮或醉酒感,可在家继续前庭康复;嘱其减少长时间低头、抬头动作,避免低头捡东西、系鞋带等;下台阶时需要家人陪同,尽量避免长时间注视较密集物体,待症状彻底消失后恢复正常工作。

3

复位治疗后的三天内抬高床头45度,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为避免复位后的耳石再次出来,建议复位治疗后的三天内抬高床头45度。可以多铺一床被子,设置45度的斜坡,注意不要单纯垫高枕头。睡觉时轻轻向后躺下,左右翻身也应该轻柔。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美发及牙科操作会要求头部持续保持于特殊的位置,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

4

复位治疗后半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低头、摇头、跳跃、登高、游泳等运动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

5

复位治疗后要保证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补充钙剂。焦虑急躁、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及吸烟酗酒都容易诱发耳石再次脱落。

建议采用荞麦皮枕头和硬板床,我们睡眠时要不停地翻身,无论什么姿势,荞麦皮枕头都可以随头颈部外形的改变而改变,使我们的颈椎下面都得到支撑而不易落枕。硬板床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充分的休息,而舒适有效的睡眠对于防止耳石脱落非常重要。

6

复位后要定期复诊。医生根据复查情况可以确定耳石是否已经完全复位。尤其那些仍有在头位变动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感觉的人,更是应该尽早复诊,这种情况往往是还有少量的耳石碎屑藏在少见的地方,还需继续复位治疗。

7

老是头昏怎么办?部分患者复位成功后旋转感消失,但会持续一段时间(3~15天)的头昏、不稳感觉,这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不必紧张。保证睡眠,适当走动,这样有助于前庭功能尽快康复。

8

如果再次复发眩晕怎么办?可以先服用药物控制症状,严重时可在附近医疗机构肌注止晕针,然后争取尽早复诊,再次行耳石复位治疗。

★本期专家★

蒋子栋

医院介绍

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

眩晕疾病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Hi,这是“百年协和讲堂”的第期分享

齐心抗疫与你同在在看点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fl/120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