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

张英杰,杨一华,路芳.中医药治疗不全流产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34(08):-.

不全流产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治疗,对于中医治疗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发布《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其中未对不全流产作相应描述。临床治疗不全流产中医药应用虽较为广泛,但用药分散不成系统影响疗效,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有必要形成统一的规范,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组于年4月26日在天津牵头成立中医药治疗不全流产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妇产科专家就不全流产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治疗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其后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专家投票,调查问卷选择:(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但有保留;(3)同意,但有较大保留;(4)同意,但有一定保留;(5)完全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5),或85%的人数选择(4)+(5),则作为条款通过。年9月22日在汕头召开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会,召开本共识的最后专家定稿会议完成本共识意见的制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总述

1.定义

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质量不足g而终止者;12周之内为早期流产,相当于中医的“堕胎”,12~28周为晚期流产,相当于中医的“小产”。而不全流产是指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或胎儿排出后胎盘滞留宫腔或嵌顿于宫颈口,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休克。属于中医“堕胎”“小产”等范畴。《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谓:“五、七月已成形象者,名为小产,三月未成形象者,谓之堕胎”。

2.历史沿革

在汉代《金匮要略》即载有半产之名,堕胎则见于晋代《脉经》,该书“卷九”云:“妇人怀躯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宋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说”告诚医家“怀孕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至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候”专论,指出“堕胎损经脉,故血不止也,泻血多者,便致烦闷,乃至死也”。此时古人已认识到堕胎后流血不止的危重性。唐代《经效产宝》中提出应根据母病在前或胎病在先予以分辨治疗,确立了流产的治疗原则。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妊娠门胎动不安方论》中,对本病的发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或饮食起居,或冲任风寒,或跌扑击触,或怒伤肝火,或脾气虚弱……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补充了外伤、饮邪,及肾、肝、脾等伤损而堕胎之理。元代朱丹溪著《格致余论·胎自堕论》时,主张“血气虚损不足养荣,其胎自堕,或劳怒伤坠,内火便动,亦能堕胎”。侧重于“虚损”“内火”为因。明代万全《广嗣纪要》谓:“男子贪淫情纵,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好食酸热物,暴损冲任,故有堕胎之患”,首次明确提出,孕期房劳伤损冲任为堕胎之因。武之望所著《济阴纲目胎堕后为半产》中论半产“盖由妊妇冲任气虚,不能滋养于胎,胎气不固”。从病位上明确了冲任,病机上突出了冲任不足与胎气不固的要点。《校注妇人良方》强调了“小产重于大产,盖大产如瓜熟自脱,小产如生采,断其根蒂”。尔后《景岳全书·妇人规·妊娠卒然下血》认为:“凡此皆动血之最者也。不速为调理,必致堕胎”,“腹痛血多腰酸下坠,势有难留……助其血而落之,最为妥当”。继之,清代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胎前诸门》时,除总括其病因病机外,又列加味圣愈汤、加味佛手散、十圣散、芎?汤、益母丸等方治胎动不安,恐发生堕胎小产。《傅青主女科》集前贤之高见,立“妊娠多怒堕胎”“行房小产”“跌闪小产”“大便干结小产”“胃寒腹痛小产”“大怒小产”等条详加论述。特别是傅青主强调“火盛本于水亏”、“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之理,所组六首方剂,充分体现了不论何种原因导致堕胎小产,均以补血益气为基础,并创立“未小产与已小产治各不同,未小产而胎不安者,宜顾其胎而不可专去其血;已小产而血大崩,宜散其瘀而不可重伤其气”的施治原则。

诊断

参照《中医妇科学》[1]诊断标准。

1.病史

有停经史,早孕反应,或曾有胎漏、胎动不安病史,或有妊娠期热病史、外伤史。

2.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不止,出血量多于正常月经量;伴或不伴下腹痛,伴或不伴妊娠组织及胎儿排出。

3.辅助检查

3.1实验室

尿HCG或血HCG阳性。

3.2超声

参考文献[2],子宫小于孕周,子宫腔内未见正常妊娠囊,而见不均质斑片状、团块状高回声,或见少许液性暗区;子宫腔内不均质高回声无血流信号,但相邻部肌层内见丰富血流信号,为低阻力血流频谱。

4.妇科检查

阴道流血,见宫颈口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大小小于停经周数。

病因病机

堕胎、小产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而致胚胎、胎儿自然殒堕离宫而下。不全流产为胎殒已堕,堕而未尽,瘀阻胞宫,胞脉受阻,不通则痛,血不归经则阴道流血不止;终至气血不足、瘀血内停[1]。朱丹溪曰:“血气虚,不足荣养,其胎自堕”。此论气血虚弱而致流产;万全谓:“孕而多堕者,男子贪淫情纵,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好食辛酸热物,暴损冲任,故为堕胎之患”。此论房室不慎,饮食失节,损伤冲任而致流产。王冰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妇人妊娠之后,胎元以血养之,赖气护之,肾以系之,脾以载之。若饮食失节,郁怒伤肝,房劳损肾,误服热药,热病疫毒,跌仆闪挫等,皆能导致脾虚无力载胎,肾亏胎无所系,冲任不足,胎元失养而发生流产。《女科精要》曰:“辔之枝枯则果落,藤萎则花坠。有因七情太过,五火内发,火能消物而堕者;有因劳力闪挫,伤动其胎而堕者;有因怒动肝火,疏泄用事而堕者;有因过于房事,盗泄胎元而堕者。正如风撼其树,而根本为动摇也”。王海藏曰:“堕胎皆由气血虚损,不能荣养胎元而堕或七情太甚,内火发动,火能消物而堕,或过伤劳役饥饱,动胎而堕。或过于房事,触动其胎而堕。或劳力跌仆闪挫,伤动其胎而堕。或大怒悲哀,伤动心肝之血而堕。然小产重于大产,由于胎脏损伤,胞系腐烂故也。治宜补虚生肌肉,养脏气,生新血,去瘀血为主。或素有堕胎之患者,宜按证治之”。常见病因有肾气虚弱、气血不足、热病伤胎和跌仆伤胎。

1.肾气虚弱

禀赋素弱,肾气不盛,或孕后房事不节,耗伤肾气,肾虚冲任亏虚,胎元不固,以致堕胎、小产。《广嗣纪要》:“孕而多堕者,男子贪淫情纵,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好食辛酸热物,暴损冲任,故为堕胎之患”。戴景元曰:“妇人觉有娠,男即不宜与接。若不忌,主半产。盖女与男接,欲动情胜,亦必有所输泄,而子宫不闭,固多致半产”。

2.气血不足

素体虚弱,气血亏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损伤气血,以致气血两虚,冲任不足,无以载胎养胎,胎元不固,而发堕胎、小产。朱丹溪《格致余论》:“血气虚,不足荣养,其胎自堕”。《傅青主女科》:“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先天之真火,即先天之真气以成之。故胎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胎日加长,而气日加衰,安得不堕哉!”《女科经纶》曰:“妇人血气调和,胎气乃安。若血气亏损,子宫为风冷所乘,致荣亏卫弱,不能荣养其胎而堕”。《女科精要》曰:“血气虚损不足以荣养其胎,则自堕矣”。

3.热病伤胎

摄生不慎,感受时疫邪毒或热病温疟,热邪入里,扰动冲任血海,损伤胎元,以致堕胎、小产。朱丹溪《格致余论》:“戴劳怒伤情,内火便动,亦能堕胎。推其原本,皆因于热”。《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怀妊之后,未至成形,或已成形,其胎必堕,人皆曰气血衰微,不能固胎也,谁知是性急怒多,肝火大动而不静乎!夫肝本藏血;肝怒则不藏,不藏则血难固”。《温病条辨》曰:“每殒胎必三月者,肝虚而热,古人主以桑寄生汤”。《女科经纶》曰:“或劳怒伤情,内火便动,亦能堕胎”。

4.跌仆伤胎

孕后不慎,劳力过度,跌仆闪挫,致使气血紊乱,冲任损伤,或瘀阻子宫,胎失所养;甚或直接损伤胎元,而发生堕胎、小产。《傅青主女科》云:“妊妇有跌仆闪挫,遂致小产,血流紫块,昏晕欲绝者。人皆曰瘀血作祟也,谁知是血室损伤乎!夫血室与胞胎相连,如唇齿之相依。胞胎有伤,则血室亦损,唇亡齿寒,理有必然也”。

处理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下胎益母为主,兼补气血。《女科经纶》指出:妊娠堕胎先补脾胃,“于产后须多服养气血之剂,以固胎元而补其虚”。在本病发生的过程中,严密观察殒堕经过,正确判断胚胎是否完全排出,一经确定不全流产,应尽快终止妊娠,速去其胎,或于严密观察中辨证用药下胎,或在严格消毒下行吸宫术或钳刮术,以防发生大出血。

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1],根据治疗原则以脱花煎为主方,随证加减用药。

脱花煎(《景岳全书》):当归,川芎,肉桂,牛膝,红花,车前子。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催生下胎;肉桂温通血脉,增强行血之功;牛膝活血行血,引血下行;车前子滑利泄降。全方配伍具有活血化瘀、趋于下胎之效。

1.1肾虚型

主要证候:阴道流血量少,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弱。治法:补肾健脾益气方药:脱花煎+桑寄生,续断,杜仲,淫羊藿,旱莲草,女贞子。分析:桑寄生、续断、杜仲补肝肾,益精血;淫羊藿温补肾阳,益气养血;旱莲草、女贞子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1.2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阴道流血不止,色淡红、质稀薄、无血块、无臭气,小腹空坠、腰酸,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胱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方药:脱花煎+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熟地黄,白芍,天冬,山萸肉。分析: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调中;熟地黄、白芍养血补血,天冬、山萸肉滋阴以生气血。

1.3血热型

主要证候:出血量较多,色鲜红,质黏稠,面色潮红,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方药:脱花煎+白芍,黄芩,白术,马齿苋,丹参,生地黄。分析: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黄、黄芩、白术坚阴清热,健脾除湿;马齿苋、丹参、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

1.4血瘀型

主要证候:出血淋漓、涩滞不爽,量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沉而有力。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脱花煎+桃仁,益母草,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五灵脂,蒲黄。分析: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破血逐瘀;五灵脂、蒲黄祛瘀止痛。

1.5热毒型

主要证候:出血量或少,出血时间较长,少量血块,有臭气,面红口干,心烦易怒,发热,腹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脱花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分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排脓;败酱草祛瘀解毒排脓。

2.中成药

2.1桂枝茯苓胶囊

参考文献[3,4],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消癥。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下行,益心脾之气,既有助于化瘀血,又有利于清瘀热。宿有包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伍牡丹皮、赤芍、桃仁以化瘀血、清瘀热。《济阳纲目》将本方改汤剂,易名催生汤,有催生之力,可促进子宫收缩,利于残留组织排出。

2.2生化丸

参考文献[5],生化丸主要成分是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炒炭)、甘草,功效是化瘀生新、温经止痛。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主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共为辅药;姜炭温经散寒止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药仅5味,但配伍得当,共奏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之功[6]。

2.3益母草颗粒

参考文献[7],益母草颗粒的有效成分为益母草,其具有兴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排出瘀血、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血液流动性、抗血栓形成、调经止血、散瘀止痛等功效。

3.其他治法

3.1针刺

参考文献[8],主穴:三阴交、合谷、至阴。配穴:足三里。气虚者加太溪;胸胁胀痛、呕吐者加次髎、昆仑;烦躁不安者加神门、太冲、内关。针刺手法:泻三阴交、补合谷[9],参照王富春主编《刺法灸法学》[10]之提插补泻法,先针合谷,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以下插用力为主1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行上述补法1min。起针后针三阴交,采取重提轻插之泻法,余同前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针灸大成·考正穴法》云:“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补合谷、泻三阴交通过影响气血、冲任、脏腑功能从而导致下胎[9]。同时针刺合谷穴和三阴交具有增强子宫收缩、扩张宫颈口的作用;至阴穴具有调经理气、矫正胎位的作用,又能收缩胞宫、排出胞衣,治疗胎盘滞留,为催产之经验要穴[8]。配穴足三里不仅对气虚患者有补气扶正之效,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且其止痛作用不会拮抗宫缩。治疗中若气虚汗出,脉象虚弱者,还可配穴太溪;胁肋胀痛、恶心呕吐者配穴次髎(治疗骨盆内脏,主要是生殖器官疾病的重要穴,有消瘀止痛、引上逆止气下行的功效)、昆仑;烦躁不安者配神门、太冲、内关(调心安神、行气止痛)[8]。

3.2耳穴贴压法

参考文献[11],取穴:子宫、肝、内分泌、皮质下、神门、大肠。出血量多者加脾,有血瘀者加心。操作方法:把医用胶布裁剪成0.5cm×0.5cm大小方型块,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中央,贴于患者一侧上述耳穴中,以手指按压耳穴,使局部有痛、麻、胀感为宜。每次按压2~3min,每天按压15次以上。两耳交替治疗,隔天1次。

子宫、肝、皮质下、脾、心、大肠可益气统血,制血妄行;神门、内分泌可防治宫内感染、止痛。诸耳穴合用,能调理冲任,促进胎膜残留组织排出,具有类似催产素的作用。

急症处理

若堕胎、小产不全者,见有阴道大量出血不止、腹痛加剧、面色苍白、呼吸短促、甚或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目合口开、唇舌淡白、脉微欲绝等症状,此为阴血暴亡气随血脱之危候。当急以益气回阳固脱之法,给予独参汤(《十药神书》)或参附汤(《校注人良方》),并在配合输血、补液、抗休克等急救措施的情况下,尽快采用吸宫术或钳刮术,清除宫腔内容物。术后预防感染,配合中医药促进康复,以温经活血祛瘀生新、补益气血为原则,应用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并注意调摄(详见“预防调摄”)。

预防调摄

不全流产一旦发生,医院就诊,以防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

流产后要注意避风寒、畅情志、慎起居、适劳逸、禁房事,寒温适宜、情志舒畅、五味调和、劳逸适度,进而达到气血调和、免生疾患。

1.寒温适宜

流产后身体处于“血不足,气亦虚”的状态,宜温不宜凉,尤其是夏季不要贪凉,穿衣要合宜,舒适保暖适中。

2.情志舒畅

流产后因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导致神失所养,应注意调理心神,避免外界刺激导致情志失调,从而导致气机郁滞而不利于流产后身体的恢复。

3.五味调和

流产后根据膳食与个体体质差异的原则,使得五味调和,五脏得养,从而达到调补气血的目的,可参考《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饮食方案。饮食宜温热易于消化,少食多餐,免生积滞,忌寒凉,忌服辛热动血食物,如椒、姜、艾、酒、咖啡、羊肉、韭菜、萝卜、栗子、葵花籽、桂圆等;血止后可服用补气血的食物,如大枣、桑椹、黑米、黑豆、红糖、猪肝、乌鸡等。

4.劳逸结合

根据个人情况适量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的站立、蹲位及手提重物。

5.其他

药浴、足浴促进身体恢复。通过药物及水液的温热作用可起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更新代谢的作用。足浴方:当归30g,川芎30g,黄芪30g,桂枝10g,浮小麦15g,红花20g,鸡血藤30g[12]。

诊治流程

诊治流程见图1。

领取本指南PDF全文只需两步!

1、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wh/141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