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525/4394487.html

这篇文章不错,点赞转发到朋友圈吧!想看到很多更好的文章,记得   药物外治法方法,剂型较多,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它与药物内治法一样强调辨证施治,重视外治药物的配制,重视外用药物局部与整体兼顾,外伤与内损并重的观点。具体使用时可依据病情需要进行选择,可单独使用或与内服药、其他疗法同用。

损伤外治法是指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在伤科治疗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伤科外用药是指应用于伤患局部的药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年出土的《居延汉简》还记录了汉代军医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损伤,可见早在秦汉时代就应用敷贴药物治伤。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洗、贴、糁、揩等外治法及方药治疗骨关节损伤。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已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外治的方药。伤科在临床工作中一向重视外用药物的应用,清o吴师机《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薰洗湿敷药与热熨药。

一、敷贴药

外用药应用最多的剂型是膏药、药膏和药粉三种。使用时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可收到较好疗效,正如吴师机论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一)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

1、药膏的配制将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等,调匀如厚糊状,涂敷伤处。近代伤科各家的药膏用饴糖较多,主要是取其硬结后药物本身的作用和固定、保护伤处的作用。饴糖与药物的比例为3:1,也有用饴糖与米醋之比为8:2调拌的。对于有创面的创伤,都用药物与油类炼或拌匀制成的油膏,因其柔软,并有滋润创面的作用。

2、药膏的种类

(1)消瘀退肿止痛类:适用于骨折、筋伤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肿散、散瘀膏等药膏外敷。

(2)舒筋活血类:适用于扭挫伤筋,肿痛逐步减退之中期患者。可选用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药膏外敷。

(3)接骨续筋类: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可选用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膏、驳骨散等药膏外敷。

(4)温经通络类: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外邪者。。发作时肿痛加剧,可用温经通络药膏外敷;或在舒筋活络类药膏内酌加温散风寒、利湿的药物外敷。

(5)清热解毒类: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可选用金黄膏、四黄膏。

(6)生肌拔毒长肉类:适用于局部红肿已消,但创口尚未愈合者。可选用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3、药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药膏在临床应用时,摊在棉垫或4~8层的桑皮纸上,大小根据敷贴范围而定,摊妥后还可以在敷药上加叠一张极薄的棉纸,然后敷于患处。棉纸极薄,药力可渗透,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又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也便于换药。摊涂时敷料四周留边,以防药膏烊化沾污衣服。

(2)药膏的换药时间,根据伤情的变化、肿胀的消退程度及天气的冷热来决定,一般2~4天换一次,后期患者也可酌情延长,古人的经验是"春三、夏二、秋三、冬四"。凡用水、酒、鲜药汁调敷时,需随调随用勤换。生肌拔毒类药物也应根据创面情况而勤换药,以免脓水浸淫皮肤。

(3)药膏一般随调随用,凡用饴糖调敷的药膏,室温高容易发酵,梅雨季节易发霉,故一般不主张一次调制太多,或将饴糖煮过后再调制。寒冬气温低时可酌加开水稀释,以便于调制拌匀。

(4)少数患者对敷药及膏药过敏而产生接触性皮炎,皮肤奇痒及有丘疹、水疱出现时,应注意及时停药,外擦龙胆紫液、青黛膏或六一散,严重者可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蒲公英、黄芩、金银花、连翘、车前子、生苡仁、茯苓皮、甘草水煎服。

(二)膏药

膏药古称为薄帖,是祖国医学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南北朝时代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膏药制法的记载,后世广泛地应用于内、外科的治疗上,骨伤科临床应用更为普遍。

膏与药应分为二,古人称"熬者曰膏,撮者为药"。《理瀹骈文》中说:"有但用膏而不必药者,有竟用药而不必膏者,有膏与药兼用者","合之而两全","离之而各妙"。现习惯上统称为膏药。

1、膏药的配制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以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

(1)熬膏药肉:将药物浸于植物油中,主要用香油(芝麻油),加热熬炼后,再加入铅丹(又称黄丹或东丹),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也有用主要成分为一氧化铅的密陀僧制膏的。经过"下丹收膏",制成的一种富有粘性,烊化后固定于伤处的成药,称为膏或膏药肉,膏药要求老嫩合度,达到"贴之即粘,揭之易落"的标准。膏药肉熬成后浸入水中数天,再藏于地窖阴暗处以"去火毒",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防止诱发接触性皮炎。

(2)摊膏药:将已熬好经"去火毒"的膏药肉置于小锅中用文火加热烊化,然后将膏药摊在皮纸或布上备用,摊时应注意四面留边。

(3)掺药法:膏药内药料掺合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熬膏药时将药料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于油中;第二是将小部分具有挥发性又不耐高温的药物如乳香、没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等先研成细末,在摊膏药时将膏药肉在小锅中烊化后加入,搅拌均匀,使之融合于膏药中;第三是将贵重的芳香开窍药物,或特殊需要增加的药物,临贴时加在膏药上。

2、膏药的种类膏药按功用可分为:

(1)治损伤与寒湿类:适用于损伤者的有坚骨壮筋膏;适用于风湿者的有狗皮膏、伤湿宝珍膏等;适用于损伤与风湿兼证者有万灵膏、损伤风湿膏等;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者的有化坚膏。

(2)提腐拔毒生肌类:适用于创面而有创面溃疡者的有太乙膏、陀僧膏,一般常在创面另加药粉如九一丹、生肌散等。

3、膏药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1)膏药有较多的药物组成,适用多种疾患。一般较多应用于伤筋、骨折的后期,若新伤初期有明显肿胀者,不宜使用。

(2)对含有丹类药物的膏药,由于含四氧化三铅或一氧化铅,X线不能穿透,所以作X线检查时应取下。

(三)药粉

药粉即散剂,又称掺药。药粉的配制是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内备用。使用时或将药粉直接掺于伤口处,或置于膏药上,将膏药烘热后贴患处,按其功用可分为六类:

(1)止血收口类:适用于一般创口出血撒敷用,常用的有桃花散、花蕊石散、金枪铁扇散。如圣金刀散、云南白药等。近年来研制出来的不少止血粉,都具有收敛凝血的作用,对一般创口出血掺上止血粉加压包扎,即能止血。对较大的动脉、静脉血管损伤出血往往采用其他止血措施。

(2)祛腐拔毒法:适用于创面腐脓未尽,腐肉未去,窦道形成或肉芽过长的患者。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以及红升丹、白降丹。红升丹性峻猛,系朱砂、雄黄、水银、火硝、白矾炼制成。白降丹专主腐蚀,只可暂用而不可久用,因它纯粹成分是氧化汞,故需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九一丹即指熟石膏与升丹之比9:1,七三丹是7:3。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升丹的祛腐拔毒药,如黑虎丹等。

(3)生肌长肉类:适用于脓水稀少,新肉难长的疮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具有促进新肉生长、疮面收敛、创口迅速愈合的作用。

(4)温经散寒类: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凝滞疼痛或局部寒湿侵袭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具有温经活血、散寒逐风的作用,故可作为一切阴证的消散掺药。其他如《疡科纲要》之四温丹等都可掺膏内贴之。

(5)散血止痛类:适用于损伤后局部瘀血结聚肿痛者,常用的有四生散、消毒定痛散等,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四生散对皮肤刺激性较大,使用时要注意皮肤药疹的发生。

(6)取嚏通经类:适用于坠堕、不省人事、气塞不通者。常用的有通关散等,吹鼻中取嚏。《理瀹骈文o续增略言》指出:"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口畜鼻取发嚏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

二、搽擦药

搽擦法始见于《素问o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搽的药酒,搽擦药可直接涂搽于伤处,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推擦等手法使用,或在热敷熏洗后进行自我按摩时涂搽。

1、酒剂又称为外用药酒或外用伤药水,是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者。近年来还有用乙醇溶液浸泡加工炼制的酒剂。常用的有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正骨水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追风祛寒的作用。

2、油膏与油剂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醋或白醋收膏炼制而成油膏。具有温经通络、消散瘀血的作用。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证,也可配合手法及练功前后作局部搽擦,常用的有跌打万花油、活络油膏、伤油膏等。

三、熏洗湿敷药

(一)热敷熏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记述热敷熏洗的方法,古称"淋拓"、"淋渫"、"淋洗"或"淋浴",是将药物置于锅或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冬季气温低,可在患处加盖棉垫,以保持热度持久,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每贴药可熏洗数次。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加适量水再煮沸熏洗。具有舒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或损伤兼夹风湿者。多用于四肢关节的损伤,腰背部也可熏洗,常用的方药可分新伤瘀血积聚熏洗方及陈伤风湿冷痛熏洗方两种。

(1)新伤瘀血积聚者:用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洗方。

(2)陈伤风湿、冷痛、瘀血者:陈伤风湿痛及瘀血已初步消散者,用八仙逍遥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或艾叶、川椒、细辛、炙川草乌、桂枝、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茜草共研为细末包装,每袋g分五次开水冲,熏洗患处。

热敷熏洗对关节损伤强直拘挛伴有创口感染不愈合者不宜使用。

(二)湿敷洗涤

湿敷洗涤古称"溻渍"、"洗伤"等,在《外科精义》中有"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者浴渍之"的记载,多用于创伤,使用方法是"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渍其患处"。现临床上把药制成水溶液,供创伤伤口湿敷洗涤用,常用的有金银花煎水,野菊花煎水,2%~20%黄柏溶液,以及蒲公英等鲜药煎汁。

四、热熨药

热熨法是一种热疗方法。《普济法o折伤门》有"凡伤折者,有轻重浅深久新之异,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贴之殊"的记载。本法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借助其热力作用于局部,适用于不易外洗的腰脊躯体之新伤、陈伤。主要的剂型有下列几种:

1、坎离砂又称风寒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药汁搅拌后制成,临用时加醋少许拌匀置布袋中,数分钟内会自然发热,热熨患处,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症者。现工艺革新,采用还原铁粉加上活性炭及中药,制成各种热敷袋,用手轻轻摩擦,即能自然发热,使用更为方便。

2、熨药俗称"腾药"。将药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蒸锅中蒸气加热后熨患处,适用于各种风寒湿肿痛症。能舒筋活络,消瘀退肿。常用的有正骨熨药等。

3、其他如用粗盐、黄砂、米糠、麸皮、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热熨患处。民间还采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罨脐上治风寒。这些方法,简便有效,适用于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腹胀痛及尿潴留等症。五、药条

药条是用于创伤感染和骨病形成窦道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般用桑皮纸或棉纸捻成细条状,粘上化腐拔毒的药粉,如红升丹、白降丹等制成。其作用是腐蚀瘘管壁,引流脓液或死骨。适用于深小伤口感染和附骨疽或骨痨形成瘘管者,供插入瘘管内使用。

六、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是将药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公提取出来制成液体状,并确定药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所带的电荷的属性,然后将药物液体置于低压电源的相应电板,使其离子直接导入患部,达到治疗各种损伤的目的。临床应用可根据不同损伤病症和部位选择药物,常用于离子导入的药物有红花、当归、茜草、生川乌、生草乌、独活、威灵仙、艾叶、透骨草、细辛、伸筋草等。

发挥

药物外治法,无异内治法,均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创口、窦道等部位,以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腐蚀痿管等作用,达到治病目的,如《理瀹骈文》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作为一种疗法有其治疗原则和特点。

一、药物外治法治疗骨伤疾病的特点

(一)药物外治疗法的适应对象为骨伤科的绝大多数疾病,如骨折、脱位、伤筋、内伤、创伤、骨病等。

(二)应用药物外治疗法亦应注意损伤的发展过程、病程,一般初期(急性期),应选用清热、消瘀、解毒为主,剂型以药膏为主。中、后期应舒筋、活血、接骨、温通为主,剂型较多,有药膏、膏药、搽擦药、熏洗湿熬药、热熨药、中药离子导入等。

(三)重视局部伤患处的辨证,骨伤药物外治法一般将局部伤患处分为闭合损伤、开放损伤、创伤成脓、或感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闭合损伤除生肌拔毒长肉类药膏,可选用膏药治损伤与寒湿类,药粉选用温经散寒,散血止痛类,在中、后期可选用搽擦、熏洗、热熨、离子导入等方法。新鲜创口出血,可用止血收口类药止血,创口愈合缓慢选用象皮膏,生肌玉红膏或生肌长肉类药粉,创口溃疡感染以提腐拔毒生肌类膏药,配合祛腐拔毒类药粉或药条。

(四)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每一外治剂型具有其功用、药效,有的经单一应用就显效可单独应用,如轻度伤筋,经消瘀退肿止痛类的散瘀膏、消瘀止痛药膏外敷,肿痛均消,功能正常就无需结合其他药物外治法。对病久病程长的患者,可分期用药或同时应用,如骨折初期用消瘀退肿止痛类药膏,中期用接骨续筋类药膏,后期用治损伤与寒湿类膏药。骨折已愈合,但功能受限或有肿胀,用热敷熏洗,结合搽擦药,中药离子导入等法,加速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常用药物外治法

(一)药膏(软膏)

药膏(软膏)是骨伤科应用较多的一种药物外治剂型,原料是将中药碾成细末,调剂可因人、因时、因地等不同而选用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医用凡士林等,方药可应用本教材介绍的方剂,亦可根据临床实际定夺方药,并不限于成方,原方可用则用,不可则可加减,或制新方。药膏(软膏)应用上的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凹陷折缝处,使用药膏更为舒适,在应用药膏时,除应注意药膏的制作方法,使用时间,过敏患者慎用外,还需了解到生肌拔毒长肉类可应用于开放性损伤或创口未愈者,其他一般适合于闭合性损伤。

(二)膏药

膏药是配方用若干中草药,浸于油煎熬,并利用铅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因膏药富有粘性,敷贴患处能固定位置,同时赖药物作用,达到治损伤、除寒湿、提腐拔毒生肌的作用。由于膏药方剂组成不同,运用的药物有温、凉差别,所以应用时就有不同的适应症。如太乙膏类,具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的功效,一般适用于创面有溃疡者。坚骨壮筋膏,狗皮膏,万灵膏具有消瘀活血温经通络,强壮筋骨的作用,一般适用于损伤后期及宿伤寒湿者。膏药亦往往与药粉结合应用。

(三)药粉

药粉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药粉配制时,应研得极细,植物类最好另研筛过,矿物类最好水飞、麝香、冰片等香料类药品最好另研后下,再与其他药物和匀,成为散剂。此外,止血收口药粉,目前常应用于一般创伤出血或渗血,亦作为临时抢救手段,一般需经正规消创处理。祛腐拔毒类具有腐蚀组织,收缩肉芽组织的作用。但腐蚀力量较大,应需慎重,以不伤周围健康组织为原则,腐蚀目的已达,应改用生肌类药,对汞等过敏者应慎用。生肌长肉类为处理溃疡最后的基本疗法,不可使用过早,易"闭门留寇",亦可与内治同用,补气养血,以助新生。温经散寒类为损伤后期常用,常与治损伤与寒湿类膏药同用。散血止痛类药粉应注意药疹,常与药膏同用。取嚏通经类为内伤气闭的急救方法,说明药物外治亦可救治急诊病人,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搽擦药

搽擦药分为酒剂和油膏、油剂二种。酒剂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功能,油膏与油剂具有温通经络,消散瘀血的功效。常配合手法及练功前后应用,但需注意此类药一般用在损伤中、后期,同时以手指蘸或用棉球浸后搽擦。

(五)热敷熏洗

此为骨伤中、后期常用的一种药物外治法,组方原则为活血祛瘀,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为主,剂型一般有二种:一为煎汤去渣取汁后用,一种为研细末备用,开水冲泡。使用时可先热气熏洗患处再热敷,一般热敷熏洗有创口者不用,而用湿敷洗涤。湿敷洗涤对损伤后肿胀不消,效果较为明显,近年来一些治疗颈、腰痛的牵引床,设计有药物熏洗的装置,牵引加药物熏洗效果较为明显。

(六)湿敷洗涤

湿敷洗涤主要用于创伤后有创口,或肿胀不消,伤口有分泌物,早期浅表感染者亦可应用,组方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佐以收敛之品,除常用的金银花、野菊花、黄柏、蒲公英等单方外,亦可组成复方,红肿明显者常用猫人参、金银花、忍冬藤,肿胀明显者,用丹参、红花、鸡血藤、海桐皮、分泌物渗出较多,用煅牡蛎、五倍子、胡黄连,创口愈合慢用珍珠粉、苦参、白芨等,使用时不宜过热,每日二次,用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七)热熨药

热熨药是一种利用药物的功效经物理加热或化合作用产生热量,具有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作用的热疗方法,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应用较多。形式有坎离砂,熨药,简便热熨药几种,坎离砂逐渐被热敷取代。简便热熨药,民间常使用,热熨药因药物及热力的原因,常用骨伤的风寒湿型及陈伤、损伤中、后期。

(八)药条

药条是用桑皮纸,棉纸或拷贝纸捻成细条状,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制成。对创口感染形成骨病的窦道,脓水不易排出,疮口过深过小,或已成瘘管均可使用。由于药条的粘药方法所用不同,分为外粘药法及内裹药法,外粘药物是临时制线条,粘药应用或预先制好药条,粘附药物,候干存贮,所用药物一般是红升丹之类。内裹药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条状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之类,药物应用时插入瘘管内,应留出一部份以便换药。常与膏药合用。

(九)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中药离子导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电疗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除直流电作用于人体的功效外,还有中药离子导入患部所产生的作用,可以提高外治疗效。中药的选用原则大多采用活血温经祛风散寒作用的药物,方药可用单味或组方,除本条所介绍的药物外,亦可参照内治法中主方加部位引经药选药。此法一般适用于各种损伤的中、后期。禁用于高热、恶病质、心力衰竭、急性湿疹、有出血倾向等。还应考虑到所选药物禁用范围。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外治医说》"古汤头治一症,往往有寒热并用者,有消补兼行者,膏药何独不然,《精要》有贴温膏,敷凉药之说,足为用膏药之一诀,推之也可贴补膏敷消药也,此即扶正以逐邪之义也。"

《景岳全书》:跌扑伤而腰痛者……或外以酒糟葱姜捣烂罨之,其效尤速。

《普济本事方》:治痈疽已有疮眼,未出脓,痛不可忍,用此药即脓出:巴豆一,去皮膜,不去心油,盐豉十四,口中含去皮令软,同研烂,入真麝少许。如难园,入少稀糊捏作饼子,或鼠粪尖,或圆子,临时看疮口之。只以纸捻子送入药,便不用纸捻子,须臾必痛,恶之,良久脓出。

注::即织布的机缕,与现代所用的纱布引流条属同一性质。

二、现代研究

刘明德报道,运用三色敷药药膏治疗软组织损伤例,疗效显著。三色敷药为《中医伤科学》之经验方,共研细末,倒入煮熔的凡士林内搅拌如膏状即可,同时按患处大小将药膏推平在胶布上外敷患处,1~2天换药1次。结果例全部治愈。(刘明德三色敷药药膏治疗软组织损伤例。新中医;28(7):46)

寇焕珠等报道,观察生肌玉红膏对疮疡肉芽组织中前列腺素及血栓烷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机制。选取下肢溃疡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治疗组予生肌玉红膏外敷,对照组予橡皮膏外敷,每日换药一次并清除坏死组织,3天后取创面肉芽组织,扭力天平称重,放免法测定PGF12与TX2。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PGF1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X1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用生肌玉红膏治疗后PGF12升高,TX2水平降低,使肉芽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供氧增加,有利于创面修复愈合及致损因子的清除,此可能为生肌玉红膏祛腐生肌的治疗机制之一。(寇焕珠生肌玉红膏对疮疡肉芽组织中PGF12/TX2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6(1):50)

孙玉明等报道,运用自拟复方海桐皮袋泡剂治疗损伤后期肢体功能障碍30例,取得满意疗效。复方海桐皮袋泡剂是根据《医宗金鉴》中的海桐皮汤经过临床筛选,选定其中的海桐皮、伸筋草、红花等六味主要药物,进行剂型改革研制而成的外用中成药。用此药熏洗治疗损伤后期的肢体功能障碍30例,同期用海桐皮汤原方熏洗治疗30例作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总显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显效率为63.3%,经X2检验两组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孙玉明等,复方海桐皮袋泡剂治疗损伤后期肢体功能障碍30例。南京中医大学学报;12(5):47~48)

朱霁青报道,运用红升药治疗漏管取得满意疗效。认为红升药的主要成分是汞,汞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脱离,并有刺激肉芽生长的作用,这是由于汞离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硫氢结合,使其失去活力,终至死亡。因此,适用于各种漏管,如:结核疾病(骨结核、瘰疬)、手术切口线结感染,骨髓炎(内有死骨);还可用于痈疽发背,溃疡面疮口较大,正气虚衰新肌不生而胬肉凸出者。(朱霁青,红升药条(线)治漏管经验。江西中医药;28(2):33)

本文结束,觉得文章不错,请在下方点亮并转发分享朋友圈,也许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有什么想法可在评论区留言,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kjmd.com/mbyfl/13456.html

------分隔线----------------------------